化解劳资纠纷,他据理力争,为工人算“明白账”;调解家庭、邻里纠纷,他“两头说好话”,稳住双方情绪;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他跋山涉水,为的是明晰林权界址……他就是端芬镇平安法治办公室干部伍荣壮。
作为一名基层政法工作者,伍荣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用心用情服务好群众,以实际行动诠释政法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善用法治思维高效解纷
山林权属争议与劳资纠纷是基层治理的“硬骨头”。面对这些盘根错节的矛盾,伍荣壮深知,唯有法治才是定分止争的“金钥匙”。他以身作则,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坚持用法治思维破难题、以法治方式化风险。
2024年7月,端芬镇发生一宗棘手的建设工程劳资纠纷。某稻米加工企业外包粮仓工程,因工资计算基准存在分歧,矛盾迅速激化。伍荣壮闻讯迅速组织工作人员赶赴现场,他一面安抚工人情绪,一面协调平安法治办、派出所紧急介入。随后,伍荣壮召集劳务派遣方、项目负责人和工人代表进行沟通协调。
协调会上,伍荣壮基于法律视角分析劳资纠纷的事实经过,用法治思维破解争议点。他梳理、甄别《建筑工人简易劳动合同》与《月工资表》(劳务派遣单位、工人代表各自出具)的条款,比较两者的法律效力,并向司法所、政府法律顾问征询法律意见。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说服双方当事人,成功化解这宗劳资纠纷,9名工人拿回工资约40万元。
扎根基层传递法治温度
扎根基层工作几十年来,伍荣壮习惯于奔赴矛盾纠纷调解一线,他善于抓住矛盾纠纷的核心,将矛盾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村里有群众在吵架,扬言要打人……”刚在隆文村委会调解完山林权属争议的伍荣壮,回程的路上又接到新的调解任务。在村内杂物占用公共通道,矛盾双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他自己动手将杂物搬走,成功将矛盾化解在初期。
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时,力求“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在开展普法宣传时,深入社区、学校、梅家大院等人流密集处,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伍荣壮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多面手,敏锐捕捉风险隐患的“弱信号”。该镇综治中心逐渐成为集群众诉求响应与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于一体的核心枢纽,“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成为当地群众的普遍共识。
调解前,伍荣壮习惯给群众递上一杯热茶,这源于他对本地民情的细致观察——群众习惯在茶叙中敞开心扉。工作中,他坚持“把茶泡好、把事情说透、把心结打开”的理念,将调解桌变成茶桌。与当事人、村干部、网格员围坐,一杯热茶在手,几句家常问候,适时轻拍肩膀,真诚肯定对方的合理之处……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如春风化雨般迅速拉近心灵距离。法律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得以沟通,复杂情绪在茶香氤氲间悄然平复,这种带着人情味的方式,使调解事半功倍,让冷峻的法条传递出温暖。
伍荣壮坚守在工作一线,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忠诚担当巩固平安成果、筑牢法治根基,持续擦亮平安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