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谷江民 谢敏
统筹:王平强 王鼎强
撰文:张浩洋
供图:龚静
在中微子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中,质量顺序测定堪称“皇冠上的明珠”。现有理论预言中微子存在三种质量状态,但人类始终无法确定其排列顺序,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以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微子二组组长、研究员于泽源,深入了解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调试运行、后期读数阶段的相关内容。
从“打火”难题到散热攻坚
记者:于泽源老师,您在江门中微子实验中,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于泽源:目前,我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负责探测器的调试和运行,以及物理分析工作。我从事中微子研究多年,从江门中微子实验立项开始就参与其中,工作内容涵盖前期预研、设计以及物理分析等各个方面。今年实验进入灌装和调试运行期,我便长驻现场了。
记者: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是江门中微子实验的首要科学目标,为什么中微子质量顺序如此重要呢?
于泽源:中微子是物质世界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但我们目前对其诸多性质仍一无所知。比如,中微子为什么有质量,质量从何而来,三代中微子谁轻谁重等问题,都是我们探索的重点。中微子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是没有质量的。然而,通过中微子振荡实验,我们发现中微子的质量其实并不为零,这是一种超出我们现有模型的新物理现象,很可能为我们打开发现新物理突破点的窗口。
记者:去年底,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结构建成并启动液体灌装,灌装期有没有遇到突发问题,又是如何推进的呢?
于泽源:过去8个月是非常关键的调试期。刚开始时,光电倍增管出现一些打火情况,而且当时各种附属设施还从未同时开启过,发热量太大,空气无法有效散热,只有灌满水后才能同时运行。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要保证众多通道的数据同时上传且不丢失,还要确保探测器的性能稳定。调试期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光电倍增管打火现象。光电倍增管刚开始运行时打火比较严重,它里面有电荷积累,放电时会发光,而我们这个实验正是通过观测光来进行的,这就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后来我们慢慢理解了原理,比如知道光电倍增管打火是由电荷积累导致的,于是我们把容易打火的光电倍增管找出来,降低其运行压力,从而解决问题。但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相关数据。
在每秒40GB数据里“捞真金”
记者:实验每秒会产生40GB的数据量,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团队采用了哪些高效的数据处理流程?
于泽源:对我们来说,40GB/秒的数据量直接存盘是一种浪费。我们探测中微子,每天真正有用的中微子事件大概是三四十个,而每秒钟获取的数据却有几百个。所以关键是要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数据,然后把其他数据压缩掉,这就像在大海里捞沙子一样,要把“水分”筛出去。
记者:我们是如何分析和储存实验数据的呢?
于泽源:关键在于搭建好框架。这要感谢很多同事,比如做离线处理、计算以及网络的同事,他们帮助我们顺利将数据取下来并传回北京,之后我们做分析的同事就能从数据中挑出中微子相关信息。
记者:关于中微子质量测量顺序,有没有相应的工作计划时间节点呢?
于泽源:肯定是越早取得成果越好,但目前还很难准确预估。确定中微子的质量顺序预计需要6年时间。然而,只要探测器运行起来,收集到三个月左右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把中微子振荡6个参数中的2个参数的测量精度提高2—3倍。
记者:正式取数后,团队每天的工作日常将是怎样的呢?
于泽源:团队成员有明确分工。负责在现场取数的成员,要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获取数据;做网络计算的同事要确保取得的数据能正常传输,中间不出现错误;做分析的同事要深入理解数据。大家就像一个有机整体,工作在一个链条上,这样才能高效且高质量地产出结果。与取数分析相关的团队有1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