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恩平市沙湖镇中心小学操场挤满了踮脚张望的孩子。随着“三、二、一,发射!”的口令响起,一支自制水火箭腾空而起,在晨光中划出银亮水痕。广州商学院软件工程系大二学生洪宝发耐心地向围观的孩子们解释:“你们看,瓶内气压把水推出,反作用力推动火箭——这和真火箭原理一样。”
这堂暑期实验课的灵感扎根于恩平土地,因为恩平,就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乡。洪宝发所在的广州商学院“e启逐梦”突击队和广州商学院“信”心飞扬突击队共40名师生,正在这里开展为期11天的科技支教。“我们带来的水火箭和滑翔机模型,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教具,更是连接孩子们与家乡航空文化的精神纽带。”洪宝发擦拭着沾满泥渍的火箭模型说道。
这仅是恩平乡村夏日的缩影。2023年广东省启动“百千万工程”以来,共青团恩平市委员会构建“镇街点单—团委派单—高校接单”三级联动机制,持续推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截至2025年7月,已累计吸引26所高校的115支突击队、1330名大学生奔赴恩平11个镇街开展服务,仅今年暑假,就有17所高校的46支队伍、580余名师生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广州商学院 丰富基层孩子暑期生活
暑假刚开始,沙湖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依旧洋溢着欢声笑语。7月11日,由广州商学院组建的“e启逐梦”突击队和“信”心飞扬突击队40多名师生带着课程物资进驻该校,开展为期11天的支教以及基层调研工作。
“这次我们过来恩平市沙湖镇最主要的任务是支教,还有另外几个支线工作是调研、普及相关国家金融资助教育政策、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包装设计以及协助恩平市茶枝柑行业协会设计会徽,这次我们前期收到100多个学生报名参加突击队,后来两个队伍共挑选了40名学生过来。”广州商学院教师胡舒娅说。
“凤凰花开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朋友……”在五年级教室内,恩平籍大一学生李博杰正在教学生们声乐,清澈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作为土生土长的恩平人,李博杰特意报名了学校组建的突击队,返乡回馈基层教育。“得知学校要组织回恩平支教,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能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家乡,这种感觉特别有意义。”
对于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李博杰来说,这次经历充满了新鲜感。“虽然我没有教学经验,但能够在家乡的孩子们面前当一回‘小老师’,教他们音乐知识,这既是挑战也是一场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
来自汕头的洪宝发已是第二次参加“三下乡”活动。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担任了支教组组长的重任。“上一次我参加突击队是被分配到了调研组,这次要带领团队为100多个孩子设计课程,压力确实不小,所以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了差异化课程,到了现场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洪宝发说。
连日来的支教活动,在广州商学院学生们的手机相册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一年级学生举着纸飞机在操场奔跑;五年级的学生们围在电脑前,专注地调试着自己设计的编程动画。为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负责支教编程的大学生们设计出阶梯式课程体系:低年级通过游戏理解指令逻辑,高年级则尝试设计“进阶”版的游戏动作指令。“编程课程是我们这次支教的亮点之一,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自带了电脑设备,还专门设计了适合乡村孩子的编程课程。相信这些课程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数字世界的新窗口。”胡舒娅说。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给农产品戴上“文化项链”
7月17日,在恩平市沙湖镇上凯村委会二楼会议室,七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下简称“深北莫大学”)突击队学生在老师组织下,召开了在恩平“三下乡”活动的最后一场总结会,主题是展示7天以来针对沙湖镇当地特色农产品:茶枝柑、濑粉、火龙果所设计的相关方案成果。
队员们创作的“陈皮爷爷”与“小青柑宝宝”IP形象格外引人注目。主创人、突击队学生王苏雨和李昭坤介绍道:“身披陈皮斗篷的‘陈皮爷爷’象征传统工艺,头戴青柑帽的‘小青柑宝宝’代表鲜果活力。配套的《柑圆四季谣》绘本,以四季为线索讲述陈皮从种植到药用的故事。未来可开发表情包或盲盒,让年轻人爱上陈皮文化。”
为火龙果设计的“光合作业”动画IP同样创意十足。主创人、突击队学生秦汉和高文第从果园夜间LED补光技术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一株在“补光自习室”吸收知识之光的火龙果形象。“这是现代精准农业与传统智慧的对话。”秦汉解释道。设计还暗含深北莫大学校训——量天尺植株象征“丈量天地”,补光灯隐喻“砥德砺才”的育人理念。
主创人、突击队学生王子卿和李晓雨设计的恩平濑粉礼盒,则以插画呈现浓郁的侨乡风情:红灯笼下,一碗濑粉热气升腾,背景是华侨厂长从海外归乡创业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美食包装讲述家国情怀,让产品自己会‘说话’。”王子卿说。
“回去学校以后我们还会继续深化这些设计方案,另外我们也会探讨在接下来可把恩平的特色农产品与我们学校的IP‘莫莫熊’进行联名打造,助力恩平的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深北莫大学老师孙新雅说。
团恩平市委
织就高校与乡村的“双绞线”
在团恩平市委的“百千万工程”工作作战图上,115面高校队旗插遍恩平全域。三年来建立的校地合作机制,正催生可持续的振兴模式。
精准匹配需求。在团恩平市委的指导下,恩平市各镇街挖掘出文旅开发、农产品包装、乡村美育等80余类“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需求。团恩平市委通过公众号发布“项目招募令”,按高校专业特长“派单”。如五邑大学侨蕴“冯”情实践团依托航空专业背景,为冯如故里昌梅村开发VR文旅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石”来运转团队结合艺术设计专长,为那吉镇创作生态墙绘。
资源保障落地。每支突击队抵达当日会收到团恩平市委提供的“服务包”:内含青年人才驿站房卡、本地交通图、急用药品及食材预付金。另外,团恩平市委的跟踪服务机制贯穿突击队工作全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韵留传”实践团制作的多语种文化短视频,经团恩平市委对接在省级媒体播出;五邑大学“邑往恩平创意歇马”团队——“歇马举人村文化创意设计”项目入选“广东乡村研学TOP10”后,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和土特产销售的增长。
校地合作搭建起广阔平台,让高校青年的智慧与创造力在乡村大地开花结果。团恩平市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更大力度鼓励青年人才投身恩平市“百千万工程”。一方面是持续优化需求挖掘机制,结合恩平各镇(街)产业特色与发展瓶颈,精准制定项目清单;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协作,为青年突击队提供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吸引更多青年参与恩平乡村产业升级、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以青年之笔,绘就恩平乡村振兴新画卷,为全省“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青春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