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雨水频繁到访
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当“Demimi”遇上碉楼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助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培训室里,梁艳芬(中间白衣)和大家交流蛋品检测方式。

    清晨6时,位于长沙街道的开平市旭日蛋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日蛋品”)现代化蛋鸭养殖基地已一片忙碌,40万羽蛋鸭在四层棚架间有序活动,自动集蛋系统将新鲜鸭蛋输送至分拣车间。2025年广东省劳动模范、旭日蛋品研发部负责人梁艳芬穿着白大褂,仔细检查蛋品质量监测数据。“传统农业要破局,就得让老手艺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位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的话语里,透着对蛋品行业的热爱与执着。

    作为旭日蛋品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梁艳芬领衔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科技为笔,在蛋品行业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叶绮萍 郑春梅

    科技赋能 从传统养殖 到现代化生产的革新

    传统蛋鸭养殖依赖水塘资源,既受环境制约又面临环保压力。旭日蛋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早在数年前便预见行业变革,2019年投入建设全国首个规模化零排放蛋鸭笼养基地,经过5年技术攻坚,实现养殖模式的彻底革新。

    在养殖基地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每一间鸭舍的温湿度、光照时长等数据实时更新。技术研发人员许壮平指着数据对比介绍:“传统水塘养殖每亩仅能养4000羽蛋鸭,还会污染水源。我们的四层棚架笼养设计,每平方米能养48羽蛋鸭,40万羽蛋鸭仅需4名员工管理,用工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四分之一。”据悉,工作室团队曾连续3个月驻场记录鸭群数据,通过调整笼舍设计和饲料配方,最终让蛋鸭适应笼养环境,攻克初期产蛋率下降的难题。

    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更构建了“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生产”的闭环模式。自动粪便收集系统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每年减少污水排放12万吨,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污水横流”的局面。目前,该基地已备案为出口养殖场,符合美国、欧盟等多国标准,后续将逐步扩大至200万羽养殖规模。“传统养殖看天吃饭,现在我们用数据说话,这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梁艳芬自豪地说。

    在生产端,工作室的设备研发部围绕蛋黄蛋清分离生产线、蛋黄分级机等关键设备持续攻关,累计获得22项实用型专利;技术研发部则聚焦蛋品深加工,2021年成功推出19款新品,2022年新增13个上市项目,推动初级农产品向即食、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守正创新

    非遗技艺与现代标准的

    融合共生

    在旭日蛋品的检测中心,6名员工按照标准流程对咸鸭蛋进行评定。“蛋白色泽要呈纯白色,蛋黄脂肪含量达45%以上,盐分控制在1.2%-2.2%之间,这是我们的禾草灰咸鸭蛋非遗制作标准。”梁艳芬表示。2021年,传承百年的禾草灰咸鸭蛋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旭日蛋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载体。

    为了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梁艳芬和玉金红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对60多名员工开展手把手培训,通过精确到克的配方和标准化流程,大幅提升产品合格率。同时,工作室建立从鸭蛋分级到腌制时间的全流程数据库,检测中心配备的检测设备可精准检测38项药物残留,确保产品符合欧盟标准。这种“传统技艺+现代标准”的模式,让禾草灰咸鸭蛋这一非遗产品通过NSF无抗养殖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于2023年获得美国SQF食品安全认证,成功打开国际市场。

    “有位香港客户说,这是他吃过最有‘家乡味道’的咸鸭蛋。”梁艳芬分享的客户反馈,印证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通过产学研融合,工作室进一步为传统技艺注入科技内涵。2023年,旭日蛋品与广东省农科院共建鸭蛋研究院,围绕优良品种选育、蛋品加工等九大课题开展攻关,专家常年驻场指导,加快研发周期。同时,旭日蛋品的“产蛋期无抗养殖技术”于2022年获得NSF国际认证,成为国内少数通过该认证的蛋品企业。

    此外,工作室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机制,每年派出技术人员赴国内外交流学习,并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在荷兰的蛋品加工厂,我们看到精准养殖的极致表现,这激励我们持续改进技术。”梁艳芬展示团队的学习笔记说。这种开放的创新姿态,让工作室成为行业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匠心传承

    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的

    双向赋能

    “每月必训、每季考核”是旭日蛋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铁律。在培训室里,梁艳芬和大家交流蛋品检测方式。这种“传帮带”机制已帮助企业培养出3名乡土专家、5名助理工程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同时,工作室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成功上市的新品、设备工艺升级项目给予现金奖励,并纳入年终评级与加薪标准。在这套体系下,团队涌现出多名优秀人才——梁艳芬获得FDA的PCQP证书,成为行业标杆;许壮平获评开平市优秀行业人才;总经理姚辉亮获评开平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技术研发部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我们要让每一名员工都明白,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责任。”梁艳芬说。

    这种创新活力还辐射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室主导的技能培训让200多名当地工人掌握现代化养殖技术,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旭日蛋品向周边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产品回收服务,带动农户增收超300万元。工作室成员还化身农技推广员,开展线上线下培训56场,惠及农户2000余人次,梁艳芬编写的《鸭蛋HACCP计划书》为养殖过程制订多个关键控制点,成为农户的“致富经”。

    夕阳下的养殖基地,梁艳芬望着归巢的鸭群说:“农业创新没有终点,我们要让小小的鸭蛋承载更多农民的致富梦想。”这个由劳模工匠引领的创新团队,正以科技为笔、匠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新的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