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身着戎装,守护家国安宁;如今褪去军装,依然在各行各业续写忠诚与担当。从应急救援的一线到乡村振兴的田野,从志愿服务的现场到创业创新的赛场,他们将军旅生涯中锤炼的坚韧、果敢、奉献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退役军人典型代表,聆听他们“退役不褪色、退伍不褪志”的动人故事。
文/图 张华炽 司徒启铭
曾焕鸿
红马甲,新“戎装”下的315小时
“当过兵的就是不一样!”这是马冈镇村民对曾焕鸿最常说的一句话。这位1996年出生的年轻人,2018年至2020年服役于空军地勤部队,2021年加入侨都星火开平市马冈镇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用315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在基层一线书写退役军人的担当。
2020年退役后,曾焕鸿通过考试任职于马冈镇政府。因武装部与服务站合署办公,他顺理成章地加入志愿服务队。“脱下军装,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志愿服务中,走访慰问和创文创卫是他参与最多的活动。2023年,他结对帮扶了一位80多岁的孤老退役军人。老人虽身患疾病,但精神矍铄,每次走访都热情地与志愿者握手。曾焕鸿不仅定期为老人送去生活物资,还协调江门市慈善会退役军人专项救助资金,为老人修缮房屋。“每次离开时,老人都会一个个跟我们握手,那双手的温度,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台风过后的清理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前两年一场强台风过后,马冈镇大片竹林被吹倒,阻断了道路。曾焕鸿与政府工作人员、村民一起顶着烈日搬运断竹,清理路面。“部队教会我们‘轻伤不下火线’,这点累不算什么。”曾焕鸿说。
在创文工作中,他面对的是村里的“卫生死角”——村民堆放的旧木板、枯树枝,经风吹日晒后变得脆弱易碎,有的木板还藏着生锈的钉子。他戴着手套一块块清理,再联系货车运走,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农村的创文不仅只是简单清扫,更多是耐心劝导村民养成好习惯。”他会笑着跟老人们解释“把柴火堆整齐,既安全又美观”,也会帮商户把垃圾桶摆回原位,用真诚赢得理解。
作为服务站工作人员,他还承担着政策宣传的责任。在马冈镇文体广场,他常摆起桌子,放上征兵、创业扶持等政策手册,用通俗易懂的方言为村民讲解。“有位老兵想创业,我帮他梳理了退役军人创业补贴政策,后来他开了家小超市,每次见我都要拉着聊几句。”曾焕鸿说。
从空军地勤到基层志愿者,曾焕鸿用行动证明: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军人的底色。他说:“红马甲就是我的新‘军装’,只要群众需要,我随时待命。”
谭能宇
“兵支书”的“共富兵法”
“以前村集体年收入才十几万元,现在翻了一番还多!”塘口镇水边村党支部书记谭能宇说起村里的变化,眼里满是自豪。这位2008年入伍、2013年退伍的海军老兵,用十余年时间,将一个产业薄弱、环境落后的村庄,打造成了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2013年,24岁的谭能宇退伍回乡,被老书记“三顾茅庐”请出山。当时的水边村,村委会成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村集体收入仅靠少量土地出租,基础设施陈旧。“村民觉得我太年轻,镇不住场子。”面对质疑,他想起在部队当班长时的经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解决“环境痛点”。村里鱼塘边的鸡栏污染严重,他先拆了自家老父亲的鸡栏,随后,他组织党员、退伍军人成立先锋队,3个月内完成全村“三清三拆”,清理垃圾10余吨,拆除违建20多处。村民们看在眼里,从观望变成主动参与,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
产业振兴是谭能宇的“重头戏”。水边村有三间工厂、几百亩山地和鱼塘,但早年签订的租赁合同租期长、收益低。他逐户走访租户,耐心沟通,将约7公顷(110亩)鸡场的租赁合同重新签订,引入规模化养殖企业,年租金从5000元提升至10万元。“我们不是要为难租户,而是要实现共赢。”谭能宇说,新企业不仅提高了租金,还吸纳了20多名村民就业。
针对村里土地流转零散的问题,他推动成立种植合作社,将约27公顷(400多亩)的耕地集中发包给外地种植大户,每亩租金从400元提高到600元,村民既能拿租金,又能在合作社打工。“以前自己种田又累又不挣钱;现在坐在家里收租金,打工还有工资,划算!”村民谭伯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谭能宇还创新推出“党建+4X”模式:“党建+整治”让乡村净起来,“党建+服务”让百姓便起来,“党建+发展”让百姓富起来,“党建+文化”让百姓笑起来。如今的水边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村级公园,组建了文艺队,村民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在部队,我守护的是海疆;现在,我守护的是乡亲们的幸福。”谭能宇说。从海军班长到“兵支书”,他用军人的执行力和担当,让水边村焕发了新生机。
谭羡宏
扫帚起家的良心企业家
“英雄不问出处,干事要凭良心。”谭羡宏常这样告诫自己。这位1998年退伍的老兵,2008年创办清洁公司,如今已拥有涵盖清洁、物业、建筑装饰的多元化企业,还累计捐赠20多万元用于慈善事业,用创业与公益诠释着退役军人的本色。
退伍后,谭羡宏从工商局保安组长做起,后来在清洁公司当经理。2008年,他带着借来的1万元,买了辆二手面包车,创办了开平市三埠区宏信清洁服务中心。“面包车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下雨天还漏水。”谭羡宏笑着回忆创业初期的艰难。为了拉业务,他白天贴传单、跑客户,晚上兼职拉客、摆地摊,妻子的工资成了全家唯一的固定收入。
“部队教会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一次,某银行因暴雨漏水,深夜联系他紧急处理。他冒着大雨赶到现场,通宵清理积水、修复防水层,分文未多收。“客户说‘以后都找你’,那一刻我知道,诚信比什么都重要。”谭羡宏说。正是这份坚持,让他赢得了半岛酒店、中行等大客户的信任,一步步将业务扩展到物业管理、建筑装饰领域。
创业成功后,谭羡宏始终记得“反哺社会”。他常年资助赤水镇的贫困学子,帮他们圆求学梦;为退伍老兵修缮房屋,解决生活难题;还加入了多个公益组织,带动更多人参与慈善。“我穷过,知道难的时候多需要帮一把。”谭羡宏说。
作为江门市退役军人创业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谭羡宏积极为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公司员工中退役军人占比达30%。“我想告诉战友们,退伍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他常给年轻创业者建议:“先打工积累经验,摸清行情再创业,稳扎稳打才能走得远。”
从清洁工人到企业家,谭羡宏的创业路洒满汗水,也写满初心。“军装虽脱,军人的魂不能丢。”谭羡宏说。
陈家荣
风火一线 375次逆向冲锋
“进山是使命,出山是责任。”这是开平市应急局应急救援大队副队长陈家荣的口头禅。从2012年入伍到2014年退伍,从2015年加入应急队伍至今,他参与过375次救援,用行动践行着“守一方净土,保一方平安”的誓言。
2024年10月28日,月山镇发生森林火灾,火势顺着山脊蔓延,形成800多米连续火线。陈家荣带领队员赶到现场时,阵风达6级,火场浓烟弥漫,还出现了树冠火、地表火、地下火立体燃烧的复杂情况。他果断下令,带领队员在陡峭山坡上开辟隔离带,手被树枝划破、脚被碎石磨伤也浑然不觉。
凌晨时分,风向突变引发“回头火”,退路被火墙阻断。“往左侧岩石区撤!”陈家荣大喊着,指挥队员们用防火毯裹住身体,自己则挥刀劈出一条生路。经过30小时奋战,明火终于被扑灭,他和队员们脸上沾满烟灰,衣服被汗水浸透,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除了森林火灾,台风抢险也是他的工作重点。2017年台风“天鸽”来袭,10公里道路被倒伏树木阻断。陈家荣带领队员分三组行动:勘察组标记高危点,清理组用油锯拆解大树,搬运组将树干拖至路边。3小时后,道路打通,为后续救援争取了关键时间。
在多年的救援工作中,危险时刻伴随左右。有次陈家荣带领小队正在扑救一处山火,10米外的茅草瞬间燃成火墙。凭借在部队练就的应急反应,他迅速指挥队员撤至预先勘察好的岩石区,用砍刀劈出隔离带,最终安全突围。“部队教的‘提前预判、快速反应’,在救援中就是保命的本事。”陈家荣说。
从军人到应急救援人员,陈家荣说:“变的是制服,不变的是守护。”375次救援背后,是他对“责任”二字最沉重的诠释。
黄永阳
从守护战机到培育稻种,匠心砺新田
“保障战机安全和守护粮食安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家国安康。”说这话的黄永阳,曾是空军机务兵,因发现发动机隐患避免重大事故荣立二等功;如今他是开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在田野间续写“守护”的故事。
2018年,高考后的黄永阳暂缓入学,选择携笔从戎。作为机务兵,他的工作是给战机“体检”,小到一颗螺丝的松紧,大到发动机系统的调试,都不能有半点马虎。2019年11月,在一次飞行前的检查中,他发现发动机一级转子有细小裂痕。“当时心跳得厉害,这要是飞机飞上天了,后果不堪设想!”黄永阳说。他立即上报,经普查发现该批次发动机存在质量问题,成功避免了可能的空中事故。2020年,黄永阳被授予二等功。
这份责任感,在黄永阳2023年退伍后,转化为对农业的热爱。进入农科所后,他扎根农村,推广抗虫抗病优良品种,教农民科学种植技术。“有位大叔种的水稻总减产,我帮他测土壤、改施肥方式,今年亩产提高了200斤,他非要送我一袋新米。”黄永阳说。
2024年,黄永阳加入南部空军预备役。周末参加军事训练,工作日穿梭在田间地头,他说:“战机保障国家安全,粮食保障民生安全,都是在守护我们的‘家’。”
如今,黄永阳正着手培育适配本地气候的高产水稻品种,“希望有一天,开平的田野里,能长出我培育的种子,让农民笑盈盈地丰收。”黄永阳说。从战鹰守护者到田野耕耘者,他用初心诠释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