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开平市水口镇沙冈小学的劳动技能工作坊,锅铲的碰撞声响起,学生李艺娜专注地翻炒着青椒鸡蛋,油星微溅也毫不在意。“以前在家连火都不敢开,”她擦擦额角的汗笑道,“现在周末的午饭我包了,爸妈说‘厨房小白’变身‘小厨神’啦!”她的围裙上,挂着一枚“五星生活之星”。
在开平市“让教育强起来”“五项工程”“六大行动”的指引下,水口镇14所中小学开展“我是小帮手”行动。水口镇中心学校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整理收纳、家务实践、校园服务、社区公益”四维联动的劳动教育闭环体系,让劳动从课堂延伸到家庭与社会,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闭环设计 让劳动教育常态化
“劳动不是一时热闹,得有章法、能持续、可评价。”水口镇中心学校校长关尔轶表示。
在水口镇中心学校的统筹规划下,根据《“我是小帮手”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镇14所中小学建立“一校一策”精准督导机制,“整理收纳、家务实践、校园服务、社区公益”四大板块成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此外,每月开展劳动教育专项巡查,每学期组织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会,形成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评估的完整闭环,推动劳动教育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
“从规划到评估的闭环管理,让劳动教育真正进入常态化轨道。”关尔轶说。以水口镇沙冈小学为例,该校将劳动技能工作坊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学生在烹饪课上学习数学称量、语文写作,在种植课上学习生物知识。这种“劳动+”模式,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
数据印证了劳动教育改革的成效:自“我是小帮手”行动开展以来,水口镇累计开展80余场主题鲜明的劳动实践活动,覆盖90%以上在校学生;家校调研数据显示,亲子沟通频率提升60%;2025年第一学期,全镇共有256名学生被评为校级“生活之星”,26名学生被评为镇级“五星生活之星”。
校园成为
技能养成实践阵地
课桌前,低年级学生屏息凝神,专注叠好校服;餐台边,高年级学生化身“小厨神”,在老师的指导下翻炒食材,走进水口镇各中小学,你会发现劳动实践已悄然融入校园日常,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
“以前,我的鞋带总容易散开,现在,我系得又快又牢,还能给鞋子打个漂亮的蝴蝶结!”水口镇龙塘小学“小手巧整理”挑战赛现场,低年级学生们兴奋地展示成果。一旁,学生陈晓慧认真地将校服叠成方块:“妈妈说,衣服整齐了,心里也会亮堂堂的!”整理不再是任务,成为孩子们获得成就感的来源之一。
水口镇第三小学举办以“方寸见真章”为主题的衣物、课桌收纳大赛。现场,学生们弯着腰,用小手仔细抚平被子上的褶皱。本次大赛将整理技能与审美培养相结合,学生们用彩色标签、分类隔板打造创意收纳空间,将课桌变成“宝藏空间”,让书本“按颜色排队”,文具也有了自己的“家”,大家找东西时再也不用“大海捞针”。
“让教室焕新过程成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生动课堂。”水口镇致和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将全校大扫除升级为“劳动导师制”实践课。学生分组行动,有的擦玻璃,有的拖地。教师则成为“劳动导师”,手持刮水器,边示范边讲解:“先用湿抹布擦一遍,再用干抹布收尾,边角要特别注意。擦窗要按‘之’字形,灰尘才无处可逃。”学生紧跟老师的步骤,和同学配合默契:“原来擦玻璃也有秘诀。和伙伴一起劳动,教室更加亮了。”
从一床一被的整理,到一蔬一饭的烹制,水口镇校园里的劳动实践,早已超越技能的学习,成为德育生根的土壤。
家校共育浸润劳动之美
“妈妈,你看我包的粽子像不像小枕头?”水口镇致和小学新风分教点学生李晓雯举着棱角分明的粽子,向正在厨房忙碌的母亲展示。翠绿的粽叶包裹着晶莹的糯米,这是她与父母共同完成的“家庭作业”。这样的场景,正是水口镇“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的生动写照。
自“我是小帮手”行动开展以来,水口镇各校精心设计家庭劳动清单,通过亲子互动实践、传统文化浸润等,让亲子互动有了新内涵,将劳动教育转化为家校共育的纽带。“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价值观的浸润过程。”水口镇中心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水口镇红花小学推出的“分层家务清单”里,“彩色清单”成为家长热议的焦点。低年级学生要整理书包、给绿植浇水;中年级学生需完成洗碗、叠被子等家务;高年级学生则要独立制作三菜一汤。“这份清单就像游戏通关秘籍,孩子每天主动‘解锁’新技能。”家长陈女士翻看孩子的劳动记录册时说。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期间,该校共收到300余份记录学生劳动瞬间的照片与视频。
水口镇庆扬中学推行“每周3项家务”制度。“以前总觉得孩子只会玩手机,现在发现他切土豆丝比我还利索。”家长林先生感慨,自己的儿子已从最初切伤手指的“厨房小白”成长为能独立操办生日宴的“家务达人”。
水口镇第三小学唐良分教点开展“孝心劳动日”活动,学生在完成家务后,主动为父母捶背按摩。
水口镇第一小学大福分教点将端午节包粽子活动融入家庭劳动,亲子共同卷粽叶、填糯米,既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增进了情感交流。
社校联动
打造“行走的课堂”
水口镇中心学校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全镇中小学搭建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打造“行走的课堂”。
沙冈小学打造的“三月义卖、五一志愿、端午服务”品牌活动链,已成为全镇劳动教育的标杆。该校负责人介绍,三月“学雷锋”义卖活动中,学生化身“爱心导购”,将手工艺品、闲置书籍转化为公益善款;“五一”假期,低年级学生清扫社区巷道,中年级学生绘制“最美劳动者”主题墙绘,高年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等志愿服务,形成全龄段、多层次的社会参与体系。
此外,水口镇各中小学将劳动实践向社区深处扎根。沙冈小学自强分教点开展“洁净家园”行动,师生手持工具,如同搜寻宝藏般清理校园周边的卫生死角。沙冈中学“植绿护花小组”定期为社区花圃松土浇水。水口镇泮村小学开展校园周边除草行动,该校“劳动先锋队”的学生推着小推车清运杂草,即便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学生们仍在讨论如何用杂草制作堆肥,让劳动实践充满智慧与趣味。
水口镇中心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社校联动为孩子们提供了担当奉献的广阔天地,每一次俯身清扫、每一次公益付出,都能让他们更加明白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它赋予孩子的是受用一生的‘生活力’。”该负责人表示,将深化“劳动+学科”融合,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非遗技艺传承、科技创新实践等特色课程,并与镇内文化劳动生产实践场馆共建5个劳动实践基地,让“我是小帮手”从行动升华为素养,贯穿学生成长全程,为他们的人生绘就最扎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