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良好习惯
小学古诗文情境化教学实践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
情境教学法在阅读课堂的应用探索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学古诗文情境化教学实践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新课标提出“素养导向”“情境化学习”等理念,为古诗文教学指明了新方向。情境化教学通过构建具象、互动的教学场景,将古诗文的语言文字与情感意境、文化背景相联结,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会城城郊小学 陈有明

    立足文本特质 创设“三维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古诗文的体裁、主题、情感差异,构建“具象场景”“情感体验”“文化理解”的三维情境,贴合文本内容与学生认知。

    “具象场景”情境主要针对写景类古诗文,利用多媒体、实物教具还原画面。如,教学《敕勒歌》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草原实景视频,呈现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同时搭配悠扬的马头琴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直观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景象。教师还可以展示“穹庐”(蒙古包)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其形状,理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内涵,使学生对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情感体验”情境主要针对抒情类古诗文,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激活情感。在教学《游子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母亲”和“游子”。扮演“母亲”的学生要做出缝衣服的动作,体会母亲在缝制衣服时的细致和关爱;扮演“游子”的学生要说出临行前对母亲的不舍和叮嘱。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蕴含的母爱。之后,结合“母亲节”,让学生仿写诗句,表达对母亲的爱,实现从文本情感到生活情感的迁移。

    “文化理解”情境主要针对蕴含传统习俗的古诗文,结合节气、礼仪创设文化情境。在教学《清明》时,教师可以播放清明祭扫、踏青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清明节传统习俗。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会引发‘断魂’之情”。在讨论中,学生能明白清明节是人们缅怀先人的日子,细雨纷纷的天气更增添了人们的悲伤之情,从而理解古人“慎终追远”的价值观。

    整合多模态资源

    构建“互动课堂”

    整合多模态资源,可以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实现“跨媒介学习”。

    视听与操作联动。教学《舟夜书所见》时,教师先播放夜晚河面渔火闪烁的视频,让学生对诗句所描绘的场景有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手电筒模拟“一点萤”,用碎纸片在水盆中模拟“满河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动态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文本与生活联结。结合新课标“生活化情境”要求,将古诗文与学生生活经验对接。教学《所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课间追逐打闹的场景,让学生回忆那种喧闹和活泼的氛围。然后,让学生对比诗句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展现的情景,体会牧童从喧闹到安静的转变,感受牧童的天真和专注。通过生活体验与文本内容的结合,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聚焦素养评价

    优化情境化教学效果

    教师要突破“背诵准确率”的单一标准,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参与度与素养发展,实施“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以绘画、情景剧、仿写等形式输出学习成果。

    学习《小池》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相应的画面,并在画面中标注自己对“惜”“爱”的理解。然后,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了解其对诗句情感的感悟程度和想象力。对于表现优秀的作品,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文情境化教学,是落实“文化自信”与“素养导向”的重要路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策略,平衡情境的趣味性与教育性,让古诗文真正成为学生“滋养心灵、传承文化”的养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