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因为不懂法误入歧途,我从害怕、迷茫到重拾生活信心,司法所的指引让我明白遵纪守法才能走好人生路……”这是日前台山市社区矫正对象罗某在集中教育课堂上的动情分享,他的心声成为台山市社区矫正工作成效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台山市通过强化机制建设、管理教育、智慧赋能等措施,持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近5年来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414人,依法解除矫正1233人,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从迷途的深渊重回温暖的港湾。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政宣
紧绷法治锚链 制度创新筑牢矫正根基
“社区矫正不是简单的‘看管’,而是法治框架下的系统性工程。”台山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近年来,台山市以制度先行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治理”转型。
2024年,台山市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主抓、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召开县、镇(街)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工作会议,打通政法信息自动化联动系统,实现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作战,提升工作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台山市与新会区人民检察院、区司法局联合建立江门首个跨区域社区矫正与检察监督协作机制,在执法标准、资源互通、经验互鉴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有效打破地域边界壁垒。此外,台山市通过设立派驻监察室、建立信息共享核查制度,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司法所,确保每一宗矫正案件经得起法律检验。
夯实平安压舱石
“五化监管”守住安全底线
“管得住才能矫得好。”这是台山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准则。近5年来,台山市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未发生一宗重大恶性案件,这一成绩背后是“五化监管”体系的强力支撑。
监督管理精准化——台山市严格落实特防期、特殊节点社区矫正安保维稳工作,组建特防期、特殊节点工作专班。监督管理常态化——台山每月召开全市社区矫正研判分析会议,加强当前突出矛盾纠纷、重点群体及重点稳控人员的排查研判工作。监督管理全面化——台山市联动基层司法所开展全面大走访大排查,发挥矫正小组作用,强化15类重点人管控措施。监督管理信息化——台山市启动信息专报工作机制,加强相关情报信息收集,落实“一日一排查、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送”工作。监督管理预防化——台山市指导处置社区矫正异常情况,动态研判社区矫正领域不稳定因素和风险隐患,将风险隐患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层。
掌握精准罗盘
教育帮扶点亮重生希望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台山市创新实施“五个一”教育矫正模式,将法治教育、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深度融合,让矫正工作既有“法度”更有“温度”。
围绕“把矫正对象改造成守法公民”的目标,台山市做到分类教育精准化,推行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结合“每月一主题”开展集中教育与个人辅导。台山市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台山特色的教育项目,如结合侨乡文化开设“法治与乡情”主题课程。与此同时,在台城司法所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团队为有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个案档案,通过沙盘治疗、情绪管理课程等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建心理防线。
配备智慧引擎
数智转型开启矫正新篇
“用手机APP‘打卡’,就不用到司法所当面报到了。”在台山市司法局智慧矫正中心里,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在自助矫正终端完成报到登记手续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使用手机软件进行监管“打卡”。
2024年,台山市积极推进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经核验,该中心达到省级智慧矫正中心考核验收标准,成为广东省首批、江门地区首个省级智慧矫正中心。
同时,台山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深度融合,构建社区矫正中心“一网通办”智能化运行新形态。一方面,横向打造社区矫正业务全流程数据管理模式,实现与法院、政法委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数据实时交换,社区矫正与基层治理平台对接,信息互享互通。另一方面,纵向推动数据、系统建设与司法所一体化建设,实现与基层司法所连接远程会议,集成部、省、市、县、乡五级贯通。此外,台山市引进“矫务通”“协矫通”“在矫通”等移动应用平台,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身份核验后可自助进行在线学习,工作人员可随时上线查看,做到数据互联互通。
从制度创新的“锚链”到科技赋能的“引擎”,从风险防控的“压舱石”到教育帮扶的“精准罗盘”,台山市打造出一艘社区矫正的“法治航船”,以“管得住、矫得好”的实践成果,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台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