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侨都·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江门市菜篮子报价
一群江苏青年与玲珑村的20年约定
江门爱乐童声合唱团“绽放”全国大赛
保障道路畅通有序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500公里路,6天时间,700只饺子,一支歌……
一群江苏青年与玲珑村的20年约定

盛夏下午的开平玲珑村很热,但年轻人包饺子的热情比天气更热。
联欢会后,年轻人和老人们抱在一起,诉说依依不舍情。

    □文/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樊欣瑶 徐田希

    图/受访者提供

    “人生于世上有几个知己,多少友谊能长存……”昨日,在开平玲珑村,老人张婆拿出手机打开视频,回味前些天与扬州大学“玲珑大爱”实践团那群孩子道别的场面。

    7月7日傍晚,在村子的暮色里,佝偻着背的老人握着话筒唱起《友谊之光》,悠长的歌声在铁棚搭起的简易舞台上空回荡。台下,扬州大学“玲珑大爱”实践团的青年和老人们并肩而坐,手掌拍得通红。

    这一天,是这群年轻人在村里的最后一天,也是这个实践团与玲珑村相约的20周年。

    从江苏水饺到广东蒸饺

    一群异乡青年的“入乡随俗”

    实践团的成员们都是江苏人,从小吃惯了带汤的水饺。但这次为老人们准备的“谢师宴”,最终敲定的却是蒸饺。“是阿公阿婆们提议的。他们说蒸的不上火,适合夏天吃。”团队成员小张说。

    7月7日一早,开平玲珑医院院长董淑猛开着车,载着20多个年轻人往镇上赶。作为扬州大学校友,这位扎根玲珑村逾20年的抗麻斗士,早已成了实践团最可靠的“后勤部长”。采购清单上列着猪肉、白菜、饺子皮,还有晚会要用的彩带和灯笼——今年恰逢实践团成立20周年,这群年轻人想给村里的老人们一个惊喜。

    下午3点的开平,太阳把芭蕉叶晒得蔫蔫的,田埂上的田鸡都懒得蹦跳。实践团的指导老师老吴蹲在树荫下调着馅料,旁边的同学小孙拌着肉馅。

    挤白菜馅的水差点难住了他们。“水分太多捏不拢,试了三次都失败。”小徐指着竹筐里的纱布笑着说,“多亏阿婆拿来这两块‘法宝’,分几次才挤干白菜馅里的水。”董院长也没闲着,一会儿跑回去取忘带的蒸笼,一会儿帮老人们搬凳子……

    从下午3时到傍晚6时,蒸笼冒起的热气混着笑声不停地“工作”着。当第一笼蒸饺端出来时,皮薄馅大,个个挺着圆肚子,老人们竖起大拇指:“江苏娃,手真巧!”

    铁棚下的联欢会

    最朴素的歌,最真挚的情

    饺子刚下肚,实践团的姑娘们就踩着板凳挂彩带,男生们支起投影仪,一块红布当幕布,映出节目单。“前几天讨论节目到深夜,既得让阿公阿婆们会唱,又得有广东味儿。”成员们说,最后定的是《万水千山总是情》《甜蜜蜜》这类老歌。

    老吴拿起话筒当主持人,声音有点抖:“20年了,你们看着我们从毛头小子,变成能挑大梁的团队。”铁棚下的张婆听了,擦了擦眼睛,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饺子。

    没有专业音响,一只小音箱嗡嗡作响;没有华丽灯光,挂着的灯笼晃出暖黄的光。但当《友谊之光》的前奏响起,一位阿公颤巍巍站起来领唱时,所有人都跟着唱了起来。实践团的小曹唱着唱着,眼泪掉了下来……

    散场时,张婆放下收了一半的凳子,突然抱住小曹,问:“明年还来不?”这句话像开关,刚散开的人群又围拢过来。月色漫过竹篱笆,年轻人和老人们抱在一起,说的无非是“多吃饭”“注意身体”,却没人舍得先松开手。

    20年的约定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玲珑大爱”实践团的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那年董淑猛从扬州大学毕业,来到玲珑村,一头扎进抗麻工作。后来,他牵头成立实践团,每年夏天都有江苏的师弟师妹来此。如今20年过去,董院长的头发添了白霜,村里的老人们看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来而复返。

    “1500公里路,6天时间,700只饺子,一支歌。”小曹在日记本上写道,“来时带的是憧憬,走时带的是牵挂。”

    村口的路灯亮起来时,老人们还站在那里挥手。实践团的车开出去老远,后视镜里的身影越来越小,却像一个个标点,在20年的约定里,画下了最温暖的逗号——他们知道,明年夏天,还会有新的饺子香、新的歌声,在玲珑村的上空飘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