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通讯员 梁丽燕
近日,《江门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方案(2025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涵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方面共50条工作措施。《方案》的印发,标志着一项富有生命力的机制已然成形——以年度为周期滚动更新营商环境改革措施的工作机制。“一年一修订”“一年一发布”,绝非政策的简单重复,而是江门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的一股源头活水。
滚动更新机制本身,不仅是对“政策保鲜”的深刻实践,更是构建了一种“改革永远在路上”的稳定预期和强大韧性。江门以年度为刻度,主动检视、评估过往政策成效,敏锐捕捉市场主体的新痛点、改革推进的新难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这种主动求变、持续迭代的自觉,使政策工具箱始终“刀刃锋利”,精准“滴灌”市场主体。
企业诉求被置于核心位置
《方案》包含三方面共50条措施。一是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主要包括优化政务服务、企业开办、招标采购、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要素供给、市政基础设施服务、纳税等方面的内容。二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要包括涉企政策制定和宣传、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和处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法律服务供给、司法审判执行、清理拖欠账款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等方面的内容。三是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服务、新兴市场开拓、涉外法律服务、跨境贸易服务、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以及便利国际人才来江执业等方面的内容。
尤为可贵的是,企业诉求被置于核心位置,政策制定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的深刻转变。这种“顶天立地”的融合,确保了改革举措既具高度,更接地气,精准“灌溉”企业成长之需。
以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为例,共25条措施。其中,提出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组建企业综合服务专业队伍、编制《企业综合服务事项编目》、打造“惠企政策计算器”、推广AI政务应用场景等措施,致力通过深化关联事项集成办理,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行经营主体变更“线上全程网办+线下全城通办”模式、推动跨区经营场所和企业分支机构登记集中办理、企业信息联动变更等措施,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不少措施专门针对规范招投标市场、促进政府采购公平竞争提出,例如规范政府采购合同签订和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率,提升政府采购效率等。
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共15条措施,包括加大惠企政策宣传辅导力度。优化政策可读性,新制定惠企政策文件应做到简明扼要、清晰直白、重点突出。规范异地公安机关来江执法办案协作机制。同时,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规范涉企行政检查频次及程序,加快推进“综合查一次”“亮码入企”“观察期”制度等措施。
营造国际化市场环境方面,共10条措施,包括加强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出海抢订单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持续完善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提升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商事仲裁服务。
以“江门解法”打通梗阻
综观《方案》不难发现,50条举措并非无源之水:贯彻落实国家、省的部署是根基,确保改革方向不偏航;借鉴学习其他城市经验是活水,广纳他山之石以攻玉;聚焦本地企业诉求主动创新更是精髓,敢于以“江门解法”打通梗阻。
在这三层逻辑中,聚焦企业诉求的主动创新举措尤为亮眼。这些举措绝非政策文本的装饰性点缀,而是直击发展堵点、精准响应市场呼声的破冰之刃,彰显了江门改革从“政府视角”向“企业体验”的深刻转向。
“我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编制过程中座谈听取了50多个企业代表的意见,对经营主体关心关切的监督执法、融资信贷、人才评定、市场开拓、拖欠账款等问题,对应制定改进措施。”市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例如,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信息获取难的问题,提出优化政策可读性,新制定惠企政策文件应做到简明扼要、清晰直白、重点突出;优化升级“智能政策计算器”,鼓励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政策宣讲;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关注的信贷融资问题,推动金融资源与融资需求精准对接,创新“珠三角征信链+电力数据金融应用”机制、建立全省首个“税能指数”模型并在“珠三角征信链”上线,打通政银企信息渠道,助力破解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帮助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复杂形势,《方案》专门提出助力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强化涉外法律服务、信用保险保障等系列措施;为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全省首创构建重点项目主动服务平台,实时掌握项目备案、土地出让、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信息,根据项目用电需求信息提前做好电源点布局,实现企业“落户即用电”。
《方案》还提出,要完善和加强江门市破产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全省首家破产纠纷调解组织品牌,及时挽救具有挽救价值和可能性的危困企业。
《方案》中提出的自主创新措施,是江门以企业诉求为改革原点、通过实践揭示的深层逻辑: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是政府单方面输出的“政策礼包”,而是政企双向奔赴共同绘就的“发展生态图”。当每一项创新都源自市场最真实的脉搏,政策活水才能真正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这种将企业呼声转化为制度创新的“江门解法”,正是其营商环境持续进步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