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青少年体操、水球锦标赛完赛
校地携手育新机 双向奔赴促振兴
省、市工会组织送上无声“护航证”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 江门童谣闪耀岭南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双百行动”共建项目居全省前列,探索“多县多校”机制
校地携手育新机 双向奔赴促振兴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数商兴农”团队学生为“珍香大米”直播带货。林育辉摄

    □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

    在侨乡大地,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以下简称“双百行动”)正有序推进,生动演绎着一幕幕校地“双向奔赴”的故事。从华工学子扎根企业实验室助力新材料研发,到农学博士深入田间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从高校规划团队重塑恩平古村落风貌,到本地学子投身基层治理网格……高校的智慧与活力正深度融入江门高质量发展的血脉。

    “双百行动”实施三年,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江海、新会与华南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院所携手,紧扣“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精准聚焦七大领域,已孕育共建项目277个,数量领跑全省。通过组织化、系统化、项目化强力推进,人才、科技、服务如涓涓细流下沉一线,悄然将“短板”转化为“潜力板”。更值得期待的是,江门正大胆创新合作模式,从“一县两校”向“多县多校”跨越,努力将一张张合作蓝图化为实际成果,为侨乡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靶向发力

    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

    县域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产业振兴则是牵动全局的“牛鼻子”。面对科技研发与人才引育的短板,江门深知,破解之道在于精准对接高校这座科技与人才的富矿,将高校的“独门绝技”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硬核实力”。

    “在这里能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科研梦!”广东华鳌合金公司实验室内,华南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李文杰正在调试设备。作为材料成型专业学生,他实习后选择留在这家校企共建企业,吸引他的不仅是专业对口,更是这里的创新氛围。

    精准嫁接高校智力的价值,在华鳌合金公司副总经理王颜臣口中得到印证:“过去我们最缺技术领军人和青年科研力量。通过‘双百行动’牵线,华南理工大学李烈军教授团队带着研发计划来了,不仅指明了技术方向,更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点。”李烈军教授团队与企业共建的“先进金属材料联合实验室”,见证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力量。

    “企业所需,发挥己长”成为青年留企心声,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焊接”。统计显示,鹤山市累计实施合作项目80项,落地创新平台36个;2025年该市新增科研经费2000万元,推进重点项目23项,推动华鳌合金、博盈特焊等企业关键技术突破。

    华鳌合金的故事,是江门靶向破解县域产业瓶颈的缩影。这把“靶向之箭”,正射向更多产业靶心:

    ——在开平市,通过联合高校攻关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迈进,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水暖卫浴这一支柱产业正借力高校加速转型。

    ——在恩平市,其特色演艺装备产业同样获得高校强力支撑。聚焦智能装备技术升级等核心环节,恩平市深化与五邑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推广“产业+高校团队+成果转化”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正是高校专业优势靶向服务县域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

    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合作平台与项目,犹如嵌入县域经济肌体的“创新引擎”,持续释放着将“短板”变“潜力板”的强劲动力,为江门全域产业升级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

    下沉资源

    一线服务润泽乡村沃土

    “双百行动”的核心要义之一,在于推动人才、技术、服务等资源沉到一线,惠及民生。这要求高校俯下身、扎下根,将智慧送到田间地头、百姓身边。

    科技服务直达田间,是资源下沉的生动起点。省科学院顾进宝博士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鹤山市址山镇的稻田里,面对面向农民传授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节省施肥费用,还能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他的行动正是科技特派员躬身一线、服务农需的鲜活写照。

    技能培训扎根基层,为乡村注入数字活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将课堂直接搬到台山乡镇,开展科技干部、基层电商从业人才培训,累计有超800人次在这里学到了接地气的实用技能,该学院与台山国粮集团合作的电商项目今年1—5月网上销售额达609.9万元,同比增长15倍,抖音旗舰店单月破百万元,“台聚青才”直播更直接推送就业机会,让新技能在农民身边催生效益。

    专业力量驻点赋能,重塑乡村面貌。五邑大学专家团队以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为骨干,深入恩平市的圩镇和村落,以民需为导向绘制乡村蓝图:横陂镇古村落韵味复苏,米仓村文旅特色初显,良西镇圩镇有序更新,让美丽乡村从图纸走向现实。广州航海学院专家则为开平三埠新港定制“内河大港+物流+工业”发展规划,既推动产业升级,又改善人居环境,让专业力量真正服务于基层发展。

    组团攻坚凝聚合力,破解综合难题。省科学院统筹全院资源,组建起由19名特派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农村科技特派团,成建制地深入鹤山、台山的镇村一线。这种“组团式”下沉汇聚多学科智慧,形成握指成拳之势,精准破解乡村振兴中遇到的综合性技术瓶颈和发展难题。

    从农技专家下田到教师驻村授课,从规划师驻点绘图到设计师实地勘测,从单兵作战到组团服务,“双百行动”的关键在“沉”:让资源贴近泥土、亲近百姓、直面问题,这份付出正转化为乡村产业提质、环境改善、群众获得感提升的实效。

    创新机制

    推动“双百行动”全覆盖

    那么,如何让高校供给与地方需求“琴瑟和鸣”?江门以机制创新破题,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江门突破“一县两校”限制,构建“多县多校”模式,将合作从结对县(市、区)拓展至全市7个县(市、区)与所有结对高校,实现“双百行动”全覆盖。专班推动各地对接13所高校资源,梳理出53项“多县多校”项目,目前已完成14项,标志着合作从“结对帮扶”升级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高校资源高效流通。

    机制活力在实践中彰显,各县(市、区)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各具亮点的合作路径,如蓬江区便展现了多领域协同推进的力度。一方面,深化产业合作,与省科学院共建“摩托车产业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健康食品创新平台”,为支柱与新兴产业注入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创新育人模式,紫茶中学与五邑大学共建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大学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和本土红色资源挖掘,显著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相关经验已辐射至恩平等地。

    江海区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其核心抓手是与五邑大学共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特色产业高地。同时,积极组织高校师生力量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与城市品牌塑造等多元活动,拓展合作广度。

    新会区则立足自身文化与农业特色,联合广州美术学院、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等四校,走出“艺术赋能+科技助农”的特色之路。通过深化非遗文创开发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借助美育帮扶、中医技术培训等举措优化公共服务,在人才共育与基层能力提升中,让校地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蓬江、江海、新会三区的差异化探索,为全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校地合作实践样本。这些生动实践有力证明,“多县多校”机制有效激活了合作潜能。

    如今,江门正全力推动“双百行动”覆盖网络延伸至全市所有县(市、区),为“百千万工程”在江门全域深入实施提供更均衡、更强劲的校地协同支撑。江门与高校的这场“双向奔赴”,正为侨乡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