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陈君 温颖
进入暑期,学生群体迎来了运动健身的高峰期,但在带来活力的同时,运动创伤患者也悄然增多。医生建议,一旦发生运动损伤,要科学处理并及时就医。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
13岁的晓文体型肥胖,在玩滑板时不慎扭伤右踝关节,经X光片检查提示“右踝关节骨折”;15岁的小光在打篮球时扭伤右踝关节,肿痛1天后到门诊就诊,B超检查显示“距腓前韧带部分撕裂”……日前,记者从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了解到,暑期学生运动损伤呈现上升趋势。
“暑假到来后,运动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数明显增加。”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运动医学科负责人丁志军表示,从科室接诊情况来看,暑期学生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时很少运动的学生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或者假期突然大幅增加运动量,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其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以及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撕裂等较为常见。二是不科学健身运动导致的肢体肌肉肌腱劳损拉伤或者关节损伤。这部分患者在门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体重超标者。这类学生平时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也不太喜好体育运动,到了假期就急于去健身房健身减脂,但由于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忽视了个体化差异,采用不科学的健身方式,导致肌肉肌腱拉伤疼痛不适,或者因过度负荷引发关节积液。
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副主任医师、运动医学与足踝外科负责人马滚韶介绍,从近期医院门急诊接诊情况来看,学生群体运动损伤接诊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软组织擦挫伤、肌肉疲劳、拉伤最为常见。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遭遇的运动损伤“画风”大不相同。幼儿活泼好动却平衡能力较弱,摔倒时易导致肱骨髁上骨折;青少年热衷于滑板、篮球等跑跳类运动,踝关节扭伤、踝关节骨折成了“高频访客”;高中生运动强度升级,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较复杂的创伤也随之增多。
科学应对是关键
马滚韶提醒,运动损伤发生后,正确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他给出了具体的处理建议。
如果只是简单的皮肤浅表擦伤,建议可自行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面积较小的伤口可以暴露在外;但如果伤口面积较大(超过半个巴掌)、较深,建议及时到医院急诊科进行专业处理。如果摔倒时手掌着地,出现肘关节肿痛、不敢活动的情况,马上到医院处理,以免延误病情。若发生踝关节扭伤,出现畸形、局部迅速肿胀、有伤口,以及疼痛剧烈、脚不敢着地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急诊科进行处理,避免加重损伤。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是跳起落地时膝关节扭伤,若听到响声,且膝关节不敢屈伸、影响行走,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此外,马滚韶建议,学生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热身,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注意防护,一旦发生运动损伤,要科学处理并及时就医。
避免三大认知误区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一些人受伤后不当回事,觉得休息一下就好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丁志军表示,不少人受伤后习惯于自己擦油、简单休息,或者找私人跌打师傅进行正骨复位。“受伤后不要盲目进行所谓的‘正骨’,否则可能会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这种情况在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断裂及肩关节脱位患者中较为常见,早期专业介入能够避免后期手术,即使需要手术,早期简单的手术处理也能避免后期更复杂的手术。”
马滚韶提醒,运动损伤若未得到规范治疗,可能会留下长期隐患。以踝关节扭伤为例,如果早期没有进行规范治疗,容易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会出现反复踝关节、小腿外侧酸痛不适,严重的还会引起距软骨坏死,后续处理会相当麻烦。
同时,马滚韶指出了运动损伤处理中常见的三大认知误区:一是“能活动”不等于“无骨折”,很多人认为受伤后还能活动就没有骨折。正确做法是经短暂休息后,如影响关节活动功能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X光、B超或MRI检查,避免隐匿性骨折或韧带损伤漏诊。二是疼痛缓解就恢复运动。疼痛缓解并不意味着损伤完全恢复,此时恢复运动极易导致二次损伤。正确做法是经过肌力训练和关节稳定性评估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和体育运动。三是伤后立即热敷或揉搓。受伤后立即热敷或揉搓会加重肿胀和出血,增加二次伤害的风险。正确做法是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保护,即立即停止运动,用支具或硬物固定伤处;二是适当负重,轻伤可在无痛范围内轻微活动关节,避免僵硬;三是冰敷,急性期(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20分钟,用毛巾包裹冰袋以防冻伤,减少肿胀;四是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适度包裹伤处,注意观察肢体末端血运,若出现发紫需及时调整;五是抬高,将伤处抬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