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全欠薪治理机制,推动制定《司前镇企业欠薪及欠薪逃匿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将“源头治理”理念贯穿工作始终,推动建立“日—周—月—季”四级研判综治工作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推动在园区设立“调解室”“信访驿站”“公共法律服务室”……基层治理“千丝万缕”,“一针一线”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司前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石政国立足民生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从补短板、强弱项入手,着力填补服务空白,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机制,通过织密服务网络、优化治理流程,不断提高司前镇的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文/图 冯瑶君 新政法
善用联动章法 聚合力破难题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这是司前镇平安建设工作一贯坚守的准则,也是石政国处理群众诉求的基本原则。
退役军人李某某因社保缴费年限认定问题,情绪激动地来到司前镇综治中心。因横跨安徽与广东两省、时间跨度长达45年,李某某虽奔波多年,上述问题却进展甚微。
面对这起“时间跨度大、跨省级部门、政策壁垒多”的棘手案件,石政国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依托司前镇综治中心的多部门联动机制,牵头成立由司前镇平安法治办、退役军人服务站、人社所组成的包案化解小组,指派专员陪同李某某前往安徽,先后对接安徽省人社部门、李某某曾就职的公司,逐页核查档案、逐项解释政策。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推动两省人社部门达成共识,帮助李某某顺利领取了社保。拿到退休工资的那一刻,李某某激动地说:“这么多年的难题,没想到在司前镇干部的帮助下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了!”
司前镇现有企业675家,经济发展势头稳健。但随着企业数量增多、用工规模扩大,劳资纠纷成为了基层治理的高频议题。
司前镇某家具公司因实际经营者涉嫌欠薪逃匿,导致16名工人无法拿到工资。得知这一情况后,石政国当即牵头,整合综治、公安、人社等部门力量,全程靠前指挥、现场督办,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议。在他的推动下,仅用半年时间就帮助16名工人追回全部欠薪共181579元。拿到工资的工人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案件化解后,石政国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举一反三,将健全欠薪治理机制作为平安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推动制定出台《司前镇企业欠薪及欠薪逃匿事件应急处置方案》。该方案通过设立企业欠薪逃匿处置小组、明确各成员工作职责、按欠薪事件危害程度制定三级处置机制等措施,为长效化解欠薪纠纷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耕基层治理
筑防线护平安
“治理的落脚点,始终是让群众安心。”这是石政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坚持将“源头治理”理念贯穿工作始终,推动司前镇综治中心建立了“日—周—月—季”的四级研判机制,聚焦劳资关系、涉军群体、家庭纠纷等16个领域,带头落实常态化排查要求,通过精准化研判、靶向化处置,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石政国的指导下,司前镇综治中心依托“日—周—月—季”四级研判机制,积极联动人社、规建等多部门力量参与研判,累计组织研判事项413宗次。针对研判梳理出的问题,司前镇综治中心精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部门,通过领导包案、“三人小组”跟踪等措施推动化解,并全程督办处置进度,累计化解案件超500余宗。对于研判中发现的复杂棘手问题,石政国始终靠前指挥,协调跨部门资源、跟进处置细节,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破解难点堵点,推动化解某公司项目部劳资纠纷、李某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某厂房租金纠纷等一批信访积案。
同时,结合多年政法工作经验,石政国提出了“村级化解—部门处置—党委攻坚”三级化解机制,让每一起矛盾都能按层级找到最优解、每一个难题都有明确的化解路径。自相关机制运行以来,司前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3%,无一宗事件因处置不及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有效筑牢了基层社会稳定防线。如今,四级研判机制、三级化解机制已成为司前镇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的有效抓手,为镇域的平安稳定保驾护航。
拓展服务领域
优服务解民忧
目前,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有员工约7000人,企业66家。矛盾纠纷的化解一头连着产业工人的安居乐业,一头连着园区的社会稳定,既是重要的民生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司前镇积极探索园镇融合新模式,在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先后设立“调解室”“信访驿站”“公共法律服务室”,将其打造为综治中心服务触角向园区延伸的精准支点,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从最初的构想到如今的基本成形,石政国全程带头谋划、亲力推动。他多次开展实地考察,从功能室类型、硬件配备、软件保障等方面全程跟踪进度,确保这些场所的功能设置与镇综治中心的服务体系相辅相成。
目前,各个功能室硬件设施已就绪,石政国正牵头谋划实体运行的“后半篇文章”。包括构建与司前镇综治中心密切联动、无缝衔接的服务链条;制定多部门轮值坐班服务机制;商讨矛盾纠纷“扁平化”处置流程;建立诉求后续跟踪回访制度等,致力于将“两室一站”打造成解决园区企业与员工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让园区企业和员工能够享受到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抓实法治建设
强普法固根基
作为司前镇政法委员,石政国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持续发力,始终将法治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在司前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他严格按照有关工作部署,牵头指导司前司法所扎实开展普法工作,紧扣“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构建“执法办案+普法宣传”一体化模式,还指导司法所组织“法律明白人”队伍进企业、进村庄开展定制化宣讲,让普法工作融入日常、落到实处。正因普法工作精准务实、成效突出,司前镇荣获新会区2024年“谁执法谁普法”优秀组织奖,为平安建设筑牢法治根基。
“普法要起效果,就不应该只是在会议室里念条文,更应该到田间地头、到群众常聚集的地方去。”石政国深知这个道理。他指导司前司法所打破“坐堂普法”的模式,深化“榕树下的法治讲堂”的影响。结合农村群众作息习惯,把普法课堂搬到村口榕树下,邀请法官、律师讲解与婚姻家庭关系、土地流转等有关的案例,将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自“榕树下的法治讲堂”运行以来,司前司法所共组织开展法治宣讲活动54场,受教育群众超5000人次。如今,“榕树下的法治讲堂”已成为当地群众最欢迎的普法品牌,让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