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8版:“医”路有你 生生不息——致敬第八21/2025-08-19/T08/42201755529166546.jpg
上一版3  
基层全科医生的24小时实录
五秩风华守初心 “医”路躬行佑生命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2025 年 8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党建“红心”引领医者仁心
五秩风华守初心 “医”路躬行佑生命

援疆期间,冯艳立志为当地留下一支能独立作战的“医疗队”。
张钦华为患者和家属讲解病情。
谢志骏(左四)和同事讨论影像报告。

    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在侨乡大地上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五十载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医院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医疗事业发展血脉——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员先锋岗为标杆,把“服务患者”的根本宗旨、“精研医术”的内核要求,转化为每一位医者的行动自觉。从晨光初露时党员医师带头坐诊的忙碌,到灯火阑珊中党支部联合查房的值守,红色旗帜始终指引着医院为一方百姓筑起守护健康的坚实屏障。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医院的3位优秀医务人员。他们中,有党员骨干默默坚守放射科,以“党员责任区”为阵地,在黑白灰的世界里练就“火眼金睛”;有帮扶专家带头在医联体建设中奔波,化身肿瘤科“生命摆渡人”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更有医师主动请缨,成为援疆医者跨越山海送医,以日夜坚守驱散患者的病痛阴霾。他们的故事,是医院五十年“以患者为中心”的鲜活延续,更是党建引领下医者仁心最动人的诠释。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曹昆恒

    谢志骏

    捕捉蛛丝马迹的“侦察兵”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门急诊放射党支部的党支部书记,放射科主任谢志骏一直以党员模范先锋的标准要求自己,带领党支部通过“党建+业务”双融合缩短患者检查与报告等待时间。这位“幕后英雄”在黑白灰的影像世界里坚守,用专业与责任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放射科阅片室里,键盘敲击声与鼠标点击声交织。谢志骏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胸椎MRI影像,手指突然停在鼠标上——画面角落一处细微的异常信号影,让他眉头微蹙。“这绝不是普通的胸椎骨质增生问题。”他放大图像反复比对,一场隐藏在常规检查里的“健康保卫战”,正悄然展开。

    作为临床科室的“侦察兵”,放射科需为各科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患者影像少则几百张、多则几千张,精准捕捉病灶是核心需求。

    谢志骏深耕21年,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仅精通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知识,还熟悉各类影像设备原理。节假日,他常泡在诊室琢磨疑难病例,自学完成5项MDT影像医学培训课程,将前沿技术融入临床。

    曾经,一名患者因腰痛做腰椎间盘检查,谢志骏在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敏锐发现其左肾有结节状病灶,立即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后续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并成功手术,管床医生坦言:“若未及时发现,等症状明显时,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故事,在谢志骏的职业生涯里并非个例。他每天要撰写80份左右影像报告,七八个小时紧盯屏幕,逐幅浏览图像;入夜后仍会反复推敲疑难病例,确认病灶与血管、脏器的关系,哪怕是疑似细微骨折,也要辨清是病变还是图像伪影。他说:“每份报告都是责任,精确诊断才能让患者少走弯路。”

    作为科室带头人,谢志骏更以“传帮带”推动专科发展。近3年来科室迎来快速发展,他牵头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建立远程影像诊断中心、与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成立专科联盟,首创“觅影寻踪”病例讨论活动,开设周二影像门诊;主导开展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冠脉CTA等新技术,填补医院多项空白,科室连续三年获评“运营管理优秀科室”。

    在他的培养下,一批青年医师成长为中坚力量,而这正是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五十周年发展历程中,“医者仁心”精神的生动延续。

    张钦华

    医联体下的肿瘤科“摆渡人”

    周六上午8点,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肿瘤科病房里,脚步声打破了周末的宁静。肿瘤科专科主任张钦华刚走到病房门口,就听到患者家属急切地呼喊:“医生!他又吐了,咽口水都疼!”他快步上前,见从总院转诊来的患者正捂着胸口,床边的呕吐物还带着血丝——这是化疗后恶心呕吐与粘膜炎的典型副反应,若不及时处理,将影响后续治疗。

    张钦华立刻俯身查看,一边安排护士准备止吐、护胃药及营养支持,一边叮嘱:“别怕,咱们按之前定的方案调整,很快能稳住。”一场与化疗副作用的“较量”,在晨光中紧张展开。

    这场紧急处置,恰是医联体上下级医院转诊工作的缩影。肿瘤科对接总院转诊患者,处理放疗、化疗后出现的副反应,除了恶心呕吐、口咽炎,还有骨髓抑制等情况。通过制订稳定的治疗方案,在蓬江分院完成后续诊疗,不仅解决了总院床位紧张的难题,更让80%的转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提升了医疗服务的社会影响力。“让转诊患者‘转得顺、治得好’,这是医联体建设的核心目标。”张钦华说。

    作为总院帮扶专家、分院科室带头人,张钦华的工作成果不止如此。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出入院人次较此前增长3倍,其中鼻咽癌放化疗是核心领域。即便工作繁忙,他仍坚持周六上午查房,确保患者治疗不中断。科研上,他带领团队发表多篇论文,包含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SCI期刊,推动科室科研能力突破。

    借助医联体平台,张钦华团队兼顾患者医疗安全与治疗效率,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对于晚期患者,团队还提供姑息关怀与对症处理,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定期组织患者学习疾病知识,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生命。

    这一系列成果,与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五十周年的发展理念深度契合。医院半个世纪来坚守“服务患者”初心,医联体建设与专科突破正是这份初心的延续。而张钦华带领肿瘤科交出的答卷,正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这位“生命摆渡人”,奔波在病房与医联体协作一线,用责任与坚守,为肿瘤患者撑起希望。

    冯艳

    跨越万里的援疆“守护者”

    上午10点的新疆,阳光透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总医院诊室的窗户,落在援疆专家冯艳的白大褂上。这位来自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超声科的主治医师,正专注地操作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屏幕上清晰的图像不断变动,身旁的当地年轻医生握着笔,认真记录着她讲解的每一个诊断要点。

    “这段援疆时光,是我人生中最为难忘和宝贵的经历。”回忆起援疆经历,冯艳眼里闪着微光。

    自去年6月抵达新疆,冯艳始终勤勉敬业地践行援疆使命,全心全意为当地群众服务。她深知,短期的医疗支援远远不够,培养本土医疗力量才是长久之计。因此,她主动扛起“传帮带”重任,承担“师带徒”任务,立志为当地留下一支能独立作战的“医疗队”。

    日常工作中,冯艳坚持每日带教低年资医生,从超声仪器操作细节到诊断思路梳理,耐心倾囊相授;每月定期开展讲课培训,围绕基础理论知识、典型病例分析展开,帮助当地医生夯实专业基础。遇到复杂病例,她会带领同事共同分析处理,随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理念及操作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当地医生对甲状腺和乳腺结节的分类更加规范,诊疗水平显著提升。她主导开展的小儿髋关节彩超项目,更填补了当地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

    休息之余,冯艳的脚步也未曾停歇。利用周末业余时间参与送医下乡义诊活动。在团场、军营等临时诊疗点,她一边为群众做超声检查,一边普及健康知识,用专业与温暖为当地居民送去健康保障。

    谈及援疆收获,冯艳眼中满是感慨。这段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更让她学会了如何从容面对困难与挑战。她说:“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活、热爱工作,也让我对医生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坚定了我的职业追求。”

    今年,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迎来五十周年重要时刻。半个世纪以来,医院始终秉持医者仁心,在提升自身诊疗水平的同时,积极鼓励医护人员投身公益、支援基层,冯艳的援疆行动正是医院精神的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冯艳表示,将带着援疆的宝贵经验回到岗位,继续在超声科深耕,做好征兵超声体检、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普通与公卫体检等工作,为患者的健康筑牢屏障。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