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平市塘口镇的田间地头,常常能见到一个皮肤黝黑、步履轻快的身影。他或是在稻田里查看稻穗饱满度,或是拿着图纸与伙伴规划农文旅基地,或是与村民围坐在一起聊农事——他就是塘口镇第十八届人大代表、“90后新农人”吴伟光。
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到扎根乡土当村干部,再到投身企业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赛道,这位年轻人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故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黄双美
敢闯敢试
做助力振兴的“新农人”
“起初我也和镇里大多青年一样,在外求学、谋生,迷茫过、失望过,但总觉得在家乡能闯出新路。”2018年,吴伟光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塘口镇魁草村担任村干部,这一干就是6年。任职期间,他走遍村里每一寸土地,心里憋着一股劲:“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得让土地重新‘活’起来。”
2023年底,仍在村干部岗位上的吴伟光,承包了魁草村20公顷(300亩)撂荒地,决定从水稻种植起步,提升土地价值。没有经验,他就从零学起,从选种、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为了让稻谷有好销路,他建设米站负责加工,形成“种植+加工”的初步产业链条。
2024年6月,吴伟光离开村干部岗位后,加入开平市塘口优创旅游有限公司,在企业农业板块迅速开辟新路径——与塘口镇潭溪村合作,利用当地闲置农田资源种植玉米。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他在微信朋友圈当起推销员,用实拍视频讲解鲜食玉米的特点,并创新将玉米地变身为自然教育课堂。2025年3月,数百名幼儿园小朋友到玉米地里体验采摘玉米、学习农事知识,这一研学活动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项目。之后,吴伟光又忙着筹备塘口镇北义村大庇萝卜种植项目。“萝卜甜口、不掉渣,适合重点推广,希望每个村都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他坚信,只要踏踏实实干,乡村农业一样有奔头。
2025年8月,乘着“百千万工程”和农文旅融合东风,吴伟光与合伙人将此前水稻种植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创业实践,成立开平市悠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坐落于魁草村的初创企业,建立了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到采收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更以水禾田生产基地为载体,设计沉浸式农业研学课程,配套田园餐饮等衍生服务,旨在打造区域性农旅标杆项目。
脚沾泥土
做群众的“代言人”
2021年9月,吴伟光当选为塘口镇人大代表。“我当过村干部,也是‘新农人’,更是为群众讲实话、办实事的人大代表。”自当选以来,他的脚步更勤了:依时出席人民代表大会,参加业务培训和“三农”主题视察调研、选民接待走访等活动,不断加深对农业农村政策的理解;跟着农户查看灌溉情况,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难题;走到村民身边倾听诉求,连集市里的小卖部都成了他收集意见的“联络点”……
吴伟光的履职初心,就是把村民的殷切期盼转化为高质量建议——“魁草村龙和市场至四九圩路段没有路灯,晚上出行不安全,人居环境需要整治”“多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不利于灌溉”“想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这些在别人眼里的“琐碎事”,在吴伟光心里都是“要紧事”。3年多来,他围绕“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提出10多件建议,涵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修建、路灯安装、人居环境整治、农文旅发展等多个领域,并陆续被纳入镇民生实事办理日程。相关部门积极回应落实,农田灌溉问题得到缓解,龙和市场至四九圩的路灯亮了起来……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俯下身子,把根扎在泥土里,把心放在群众中。”吴伟光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的生动注脚,也是乡村振兴大潮中万千返乡青年拼搏奋进的真实写照。如今,他仍在塘口的田野里忙碌着,用创新激活土地,用真心服务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新农人”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