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通讯员 杨潇锋
“钟律师,多亏您和司法所的帮助,要不然红薯全要烂在地里了,我们这一年就白干了!”近日,台山市海宴华侨农场的薯农侯叔将一面锦旗送到当地司法所,紧握着村(社区)法律顾问钟淑华的手连连道谢。3个月前,一场因市场冲击引发的滞销危机几乎压垮了他和工人们。在钟淑华的帮助下,这批滞销的红薯拿到了“质量通行证”,并为保障薯农权益筑起“防火墙”。在司法护航下,如今这批红薯正陆续发往各地。
事情还得从6月份说起。每个月150多公里的奔赴,是钟淑华律师成为村(社区)法律顾问后的“例行公事”,她要到海宴华侨农场为当地农户提供法律咨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盛夏恰逢红薯丰收,但当钟淑华顶着大太阳走进海宴华侨农场,却听到了侯叔的叹息:“北方红薯大量上市对市场冲击很大,仓库堆放着近百吨红薯,还欠着工人十几万元工资……”
更为紧迫的是,正值雨季,收获的红薯并无冷藏储存,把红薯卖出去得跟时间赛跑。钟淑华深入了解侯叔的红薯种植和销售情况,发现了红薯滞销的核心问题:品质缺乏权威认证,导致市场误判销路不畅。
光靠律师,是打不开销路的。她当即向海宴司法所提交紧急报告,促成镇政府召开多部门协调会。“红薯外观饱满、种植环境优良,缺的是一纸‘质量通行证’!”她在会上力主启动快速检测程序,并现场协助对接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报告》很快送达,各项指标全数合格,为红薯品质正名。
这份报告成为打开销路的“质量通行证”,司法所同步对接供销社资源,协助开拓“线上电商+本地商超”双渠道,订单量明显增加。
钟淑华又化身“法治护航员”,将风险防控贯穿产销全环节。她为薯农讲解销售环节注意事项,耐心逐条解读收购合同,强化付款周期、违约责任条款,增设采购方违约赔偿保障。针对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渠道,提前培训薯农识别电子合同陷阱、留存交易证据,为保障薯农权益筑起“防火墙”。同时,指导设立销售回款专用账户,确保回笼资金优先支付拖欠工资,保障劳动者权益。
截至目前,这批红薯已成功销售40多吨,回笼资金正逐步支付工人工资,危机初步得以化解。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助农行动中,台山市村(社区)法律顾问以专业撬动资源、以法治赋能产业,让检测报告成为“信用货币”,让合同条款化作“维权盾牌”,最终获得了薯农的认可。
侯叔的故事并非孤例。台山市118名法律顾问覆盖全市321个村(社区),推行“每月8小时驻村走访+线上响应”机制,村(社区)法律顾问从“坐等咨询”转向“主动出击”,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例如,都斛镇村(社区)顾问团春耕期间调处土地纠纷6宗,保障53公顷良田按时播种。值得一提的是,钟淑华还联动农业领域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建立涉农诉求直通机制,推动政策与民情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