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种下的苗木,经过5个月的精心培育,如今,在古井镇文楼村奇林山、妈山群的千亩生态林中,灰木莲、铁冬青、荷木、枫香、红椎、油茶等各式苗木茁壮成长,长势喜人。这正是新会区开展生态林改造提升工作的成果之一。
记者昨天从新会区自然资源局获悉,2025年,新会区以绿美新会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为抓手,多方筹集资金支持绿美生态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新种苗木100万株。目前,全区通过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和乡村绿化,已种植各类苗木约90万株,其中,在银洲湖两岸种植红羽杉约4万株,逐渐形成美丽的水岸景观。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 叶田
通讯员 自资宣
年内建成4个
千亩级大斑块森林景观
今年以来,新会区紧扣“百千万工程”实施、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聚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绿美生态格局。
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新会区自然资源局依据《关于深入推进绿美新会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动各项造林绿化工作。编制《新会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和《新会区2025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作业设计》,针对古井镇、睦洲镇、罗坑镇的低质低效桉树林进行林分改造升级,改种红椎、枫香、荷木等生态价值高的阔叶树种。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大泽镇田金村和双水镇东凌村的建设,开展林分优化,改善生态环境,助力“百千万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林分优化任务393.33公顷(5900亩),计划今年建成4个千亩级大斑块森林景观,形成连片生态景观,为新会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
在乡村绿化工作方面,新会区选择落羽杉、风铃木、秋枫等兼具生态效益和景观色彩的树种,对公园、道路两旁、水岸边、“五边四旁”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截至目前,新会区2025年乡村绿化已完成种植10.8万株。此外,配合开展江门市送苗下乡大行动,重点支持典型村绿化建设,在“四旁五边”等适宜绿化区域种植5000株优质苗木,提升乡村绿化效果。在奇榜村、茶坑村种植风铃木、簕杜鹃等景观色彩效果较好的苗木约500株,实现绿化效果的优化升级,建设绿美侨村。
冬季红羽杉种植大行动也有序开展。新会区自然资源局联合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开展冬季红羽杉种植大行动的通知》,部署工作任务。重点围绕河边、渠旁、沟旁、道边、塘边等区域以及银洲湖及周边流域河岸滩涂范围实施造林种植。抢抓2024年12月下旬至2025年2月下旬最适宜种植红羽杉的季节,提前开展2025年乡村绿化工作,截至5月底,已种植4万株红羽杉。
多举措发力
助推造林成效持续提升
春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3月14日,新会区199个行政村同步举办乡村绿化主题植树活动,区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各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和村“两委”干部、“六个一百”结对单位成员等超6000名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参加活动,累计种下各类苗木近1万株。
义务植树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社会氛围的形成。2025年以来,新会区已举办义务植树活动108场,种植风铃木、秋枫、落羽杉等树种约2万株,增添“人大林”“政协林”等多个主题林。
为科学推进绿化工作,根据上级部门要求,新会区着力推动科学种植与管护,在植树造林和苗木管护方面加强技术指引,强化乡村绿化工作技术支撑。组织种植技术培训,召开红羽杉种植技术培训现场会,委托专家针对选址、选苗、种植、养护红羽杉全过程技术要点进行培训,整体提升各镇街红羽杉科学种植能力和技术;召开2025年乡村绿化技术指导培训会,邀请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围绕“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等核心问题,全方位讲解乡村绿化种植技术要点。同时,制定种植技术文件规程,如制定《红羽杉种植技术要点》,从种植时间、种植地点、种植密度和后期管护等方面系统列明红羽杉种植技术要点。此外,将《广东省乡村绿化“五个一”建设指引(试行)》转发到各个镇街,将冬季红羽杉种植与乡村绿化“五个一”建设相结合,提升乡村绿化工作成效。
此外,新会区还成立乡村绿化技术指导队,在省规划院的技术支撑下,由区自然资源局和区林科所组成专项调研指导组,对11个镇(街)开展调研指导,了解乡村绿化规划情况、树木养护管护情况以及村庄美化情况,对绿化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发掘造林成果突出的典型村,推动城乡绿化工作高质量开展。
在资金要素保障方面,新会区统筹上级资金(林分优化和森林抚育)、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种苗保障资金、社会造林绿化资金等,开展2025年造林绿化各项工作。同时,广泛募集社会造林绿化资金,依托“六个一百”助力今冬明春乡村绿化植树认捐行动、“互联网+义务植树”平台等,多渠道发动市民、侨胞、乡亲捐资,共为乡村绿化工作募集到100多万元的社会绿化资金,全力保障造林绿化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