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其教学实效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既能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的局限,更能通过多元载体激发学生主体性,构建“教—学—评—育”一体化的育人生态体系。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维度探索具体路径。
台山市新宁小学 黄娟雪
整合多媒体资源
破解教学抽象化难题
多媒体资源以直观性、生动性、交互性特点,成为破解教学抽象化难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载体的有机融合,能将抽象的道德概念、法治知识转化为具象化场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
在“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打造分层认知场景。首先,精选对比性图片,呈现家庭中“耐心倾听”与“敷衍回应”、校园里“主动道歉”与“固执争执”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眼神交流、肢体姿态等细节,感知沟通效果差异。其次,引入动画短片与情景短剧,以儿童易懂的叙事展现倾听技巧、表达方法与冲突化解策略。此外,设计音频学习模块,录制“沟通技巧微课堂”供学生自主聆听;鼓励学生录制模拟对话音频,通过自我回放反思、小组互评反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
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并非简单形式的叠加,而是通过“视觉冲击—动态演示—听觉强化—实践反馈”的闭环设计,让抽象道德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行为,有效提升学习兴趣与认知深度。
参与在线实践活动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线实践活动以虚拟情境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做中学”沉浸式体验平台,解决传统实践教学场景有限、参与不均、反馈滞后等问题,促进道德认知向实践能力转化。
在“协商决定班级事务”教学中,教师可依托在线平台构建实践场景。首先,搭建虚拟班级会议系统,让学生扮演班长、委员等角色,围绕“班级活动安排”“班费使用规划”等真实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角色代入,学生在虚拟协商中学习“尊重不同意见”“陈述合理诉求”“寻求共识方案”等协商技能,体验集体决策过程。其次,设计道德情境模拟模块,设置“同学冲突调解”“有限资源分配”等案例,学生选择处理方式后,系统即时呈现决策结果,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深化对“公平公正”“责任担当”等准则的理解。此外,利用平台数据追踪功能,记录参与频率、发言质量等数据,教师通过分析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针对问题提供精准指导,实现“实践—反馈—提升”良性循环。
在线实践活动通过“角色体验—决策实践—后果反思—数据反馈”设计,让学生在虚拟场景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应用与能力迁移的统一。
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构建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家校共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赋能的家校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信息共享、育人过程协同、反馈渠道畅通,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在“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家校平台构建协同场景。一方面,精准推送核心资源,包括汉字演变时间轴、书法赏析视频等,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如通过“亲子汉字溯源”活动,探究“孝”“礼”等汉字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搭建双向反馈通道,家长在线反馈孩子的兴趣点和遇到的困难,教师结合反馈调整策略,设计“亲子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成为课堂延伸。此外,平台设置“成长档案”板块,教师上传学生在校道德表现,家长分享孩子在家的进步,通过家校互评形成育人合力。
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本质上是通过技术优化育人过程、丰富方式、拓宽渠道。多媒体资源让教学更具吸引力,在线实践让学习更具操作性,家校平台让育人更具协同性。三者协同构建“认知—实践—共育”一体化体系,既提升教学实效,更能培养学生道德自觉与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