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创始人陈享诞辰219周年的盛会,不仅是武术同门的“以武会友”,更是新会深耕蔡李佛拳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五邑侨乡的精神瑰宝,蔡李佛拳已从崖门镇京梅村走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门生超千万,成为广东最早“出海”的武术流派之一。对新会而言,打好蔡李佛拳文化品牌,既是守护历史根脉的必然,更是激活区域文化动能、融入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传承的核心是“人”与“场”的双向守护。在这一点上,新会已打下坚实基础,持续多年的陈享公诞辰纪念活动,让“祭拜先祖、切磋武艺”成为蔡李佛同门的文化共识,凝聚起传承合力。更深层的“守根”,在于让文化融入日常。新会推动创建蔡李佛武术特色学校、建设蔡李佛国际传承中心,必须要打破“非遗只在博物馆”的局限。要将蔡李佛拳套路融入校园体育课程,让青少年在一招一式中感受武术精神;要活化利用陈享故居、洪圣始祖馆、出神入化巷等场所,让游客触摸到蔡李佛背后的侨乡历史。唯有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活态传承”,才能让蔡李佛拳的精神成为新会人的文化基因。
单一的武术展示难以支撑文化品牌的长远发展,新会需要进一步探索“非遗+”多元融合路径,深化其“乘数效应”。据统计,京梅村打造“功夫小镇”,年均吸引海内外游客超20万人次,“非遗+旅游”的模式已见成效。笔者认为仍有拓展空间,“非遗+研学”与“非遗+文创”是延伸品牌价值的关键。新会可依托“小醒狮”研学游热点,开发系统化的蔡李佛研学课程——从陈享公创拳史、武术哲学,到拳术基础教学、武术器械模型制作,让研学游从“打卡式体验”变为“深度文化浸润”。同时,挖掘蔡李佛的视觉符号与文化内涵,开发文创产品:将拳术招式设计成表情包、文具、服饰,让文化IP转化为可带走的“新会记忆”,实现“文化增值”。
蔡李佛拳的“国际化基因”,是新会独有的优势。新会需借力这一优势,让蔡李佛拳成为“新会走向世界”的文化桥梁。一方面,要深化“以武会友”的国际交流。可将现有“国际狮王邀请赛”“武术交流大会”升级为“蔡李佛拳国际武术节”,邀请海外蔡李佛会馆参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武术IP;另一方面,联动海外侨团组织,开展“海外蔡李佛寻根之旅”,邀请海外门生回到京梅村祭拜陈享公、交流技艺,强化其对“根在新会”的认同。此外,还可利用海外的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讲好“蔡李佛拳与新会”的故事,让这一侨乡文化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持续“圈粉”。
打好蔡李佛拳文化品牌,不是简单的“保护非遗”,而是要让这门武术成为激活新会文化自信、推动区域发展的引擎。未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新会若能持续在“守根”中筑牢基础、在“融合”中创新业态、在“开放”中扩大影响,定能让蔡李佛拳这颗“大湾区文化明珠”,为粤港澳大湾区精神文化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功夫力量”,也让世界通过这门拳术,读懂新会、读懂侨乡、读懂中国非遗的生命力。
(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