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带领群众了解“国之重器”
复耕保障“粮袋子” 融合充实“钱袋子”
保护潭江水质
助力绿色水运
捕捉“幽灵粒子”的科研追光者
注意防暑防晒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徐吉磊
捕捉“幽灵粒子”的科研追光者

江门中微子实验进入取数阶段,徐吉磊的工作迎来新的挑战。

    开栏语

    在开平,有一群深耕科技领域的“拾贝者”。他们或探寻中微子的宇宙奥秘,或守护人类健康的生命防线,或赋能茶产业提质升级,或推动工业制造迭代革新……为培育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社会风尚,开平市科协携手本报特别推出“科海拾贝者”专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故事,让更多人看见科技的力量,感受科学魅力,汇聚推动开平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白天奔波在江门中微子实验现场开展探测器安装、测试与数据分析工作;晚上与国际合作的科研团队召开线上跨国会议,汇报工作进展,讨论数据、调试情况等……这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徐吉磊的工作日常。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到江门中微子实验,1984年出生的他用10多年的坚守,在中微子探测这一前沿科学领域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文/江门日报记者 李淑珩 图/受访者提供

    2006年本科毕业,2007年以研究生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徐吉磊的科研之路从一开始就与中微子紧密相连。彼时,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刚立项,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开启了中微子探测的研究征程。“从研究生阶段参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到后来随团队转入江门中微子实验,我的科研之路跟随着中微子的脚步不断前行。”徐吉磊回忆道。如今,他已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于2016年斩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份荣誉背后,是徐吉磊与团队成员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取得成果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江门中微子实验的筹备工作中。早在2012、2013年,江门中微子实验构想刚提出时,徐吉磊就参与到探测器的设计模拟工作中。

    “当时要计算水池挖多大、深度够不够,比如水池直径从42.5米调整到43.5米,这都是反复讨论、模拟测算的结果。”徐吉磊说。最初,他负责顶部探测器的相关工作,后来因国际合作调整,转而投身江门中微子实验的三英寸小光电倍增管系统研发。2017年5月,徐吉磊正式加入该系统项目,从海南的生产测试,到广东顺德的电缆接头生产,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

    这一系统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国际合作项目,中方承担了更多责任。“很多设备生产、测试的费用都由我们承担,大部分工作也要靠我们自己完成。”徐吉磊坦言。从光电倍增管的生产测试,到电缆接头的防水检测,他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苗带领为数不多的学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22年底,江门中微子实验进入安装阶段,徐吉磊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场。安装过程中,由于部分工人操作出现细微偏差,调整大偏零模块时常会出现如挤压电缆、剪断电缆等问题。“电缆剪断后需返回厂家修补,周期需要约1个月,还得拆了重装,费钱又耗时。”为解决这一问题,徐吉磊和团队想出用魔术贴替代扎带的办法,彻底避免了电缆被剪断的风险。在江门中微子实验,他一年有60%-70%的时间都在现场,周末、节假日也常常轮班值守。“实验不等人,必须抢进度、保质量。”徐吉磊说。

    除了科研工作,徐吉磊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作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和江门科普讲师团成员,他经常走进学校、社区,为学生和群众讲解中微子知识。“很多人不了解中微子,甚至有误解,这就需要我们去科普,提升大家的科学素养。”徐吉磊在每年的“全国科普月”都会挤出时间参与活动,用通俗的语言让前沿科学走近大众。

    如今,江门中微子实验已进入取数阶段,徐吉磊的工作也迎来新的挑战。他不仅要参与小光电倍增管系统的数据讨论,还计划深入宇宙线相关研究,以及顶部探测器的数据分析工作。“希望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为中微子信号探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徐吉磊用行动诠释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坚守,在中微子探测的征途上,他依旧步履不停,为探索宇宙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