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产情况怎么样?”“订单还稳定吗?”“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协调解决的问题?”近日,苍城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科员关健强在走访企业时,仔细询问企业需求,并逐一进行记录,这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2023年,关健强刚来到苍城镇政府时,常因不熟悉基层而感到工作思路不清晰、推进不顺畅。“以前很多工作停留在纸面材料上。通过‘田间党校’的实践,我更加了解基层情况。”关健强表示。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课堂在田间
锻造实干作风
2022年4月,苍城镇“田间党校”正式开课,把课堂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课题立在农事实践中。插秧、割稻、采摘冬瓜、助农卖瓜,青年干部在劳作中体会农户艰辛,在调研中锤炼党性。
这种“沉浸式课堂”,让青年干部脚上有泥、心中有数。干部不仅学习农业知识,还在一次次与群众的互动中,理解了什么叫“干群关系”,体会到什么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苍城镇党委副书记谢翠华说:“干部要能写、能讲、能答、能办事,‘田间党校’就是锻炼他们的‘熔炉’。”
关健强就是接受锻炼的青年干部之一。2023年年初到苍城镇政府工作时,他对基层情况不熟悉,连村里的路也没搞清楚。经过多次在“田间党校”的锻炼,他逐渐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每周至少走访企业两次,跟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前觉得基层调研是任务,现在觉得是必不可少的日常。”他说。
青年干部在一次次农事体验和实地调研中,慢慢懂得怎样与群众打交道,怎样把问题看得更准,怎样把建议提得更实。青年干部从“坐在办公室想问题”变成了“带着问题下田头”,基层情况从“纸上印象”变成“脚下发现”。
调研中成长
为村集体发展出点子
今年5月开始,苍城镇“田间党校”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专题调研活动,推动青年干部下沉一线、实地走访,全面摸排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在近日举行的调研成果分享会上,青年干部们带着一手数据和真切体会,交流所见所感,既剖析现实问题,也提出对策建议。
“以前觉得基层薄弱只是报告里的话,这次走到田间才发现,资金、人才都不足,但发展潜力也很大。”回忆调研过程,关健强感触颇深。
调研的过程,是青年干部贴近民生的过程。在苍城镇联和村,一位农户坦言本地白鸽因为品牌知名度不高,售价比外地低,希望政府帮助打响品牌。青年干部立刻将农户的想法写进笔记,在调研成果分享会上,提出通过品牌塑造和制作宣传片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建议。
在苍城镇六合村,青年干部发现该村的商业用地未得到充分利用,村集体难以增收。在会上,青年干部提出,加快推动土地确权,提高租金收入,同时,建议为六合村的葫芦瓜编织技艺申遗,以文化赋能经济发展。
“调研前,大家对村情的了解停留在纸面。调研后,大家知道群众最期盼的是什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在哪里。”谢翠华表示,在调研的过程中,青年干部的眼界和方法在改变,从“听材料”到“看实情”,再到提出解决方案,能力在田间得到提升。
结合中心工作
解决实际问题
“田间党校”怎么避免流于形式?干部插秧、摘辣椒,是不是只是“作秀”?面对这样的疑问,谢翠华表示,要避免形式主义,关键是活动内容要跟镇里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做到既解决实际问题,也增强干部本领。
她举例道,潭碧冬瓜遇到销路难题,干部就参与宣传销售;大罗村辣椒滞销,干部就与调味品企业沟通,为农户牵线搭桥,推动村企共建。这些举措都让群众得到实惠,也让干部获得锻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谢翠华说,“‘田间党校’通过各类活动,推动干部在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民声的过程中,真切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主动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形成‘脱鞋下田、身上沾泥’的务实作风。”
此外,苍城镇里坚持“活动后有复盘”,定期组织干部分享心得,防止“一阵风”。调研选题紧扣农业、工业两大主导产业,让干部知晓镇情、掌握政策,做到群众问政时能“当场有答”。
“干部要能写、能讲、能答、能办事。”谢翠华说,“田间党校”在凝聚人心、汇聚合力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苍城镇干部队伍整体氛围昂扬向上。
“‘田间党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苍城镇党委也在‘摸着石头过河’。”谢翠华表示,该镇将不断优化“田间党校”活动内容,让其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充电宝”,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