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四处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喜欢和接受。”近日,记者见到扎根塘口的青年伍鹭时,他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到广州参加一场文化集市活动。“塘口是我留得最久的地方,我觉得这里的民俗有种年轻的味道,很吸引我。”伍鹭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旧圩里的艺术土壤
大约十年前,伍鹭第一次来到塘口镇。保留了完好碉楼建筑和典型开平农业生态样貌的塘口镇,给在城市长大的伍鹭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我主要做研学教育,刚好有个和碉楼文化相关的项目要调研,就来了塘口镇。隐约间觉得,塘口镇有能让我实现艺术成长的土壤。”伍鹭回忆道。此后,伍鹭便一直关注着塘口镇的发展,慢慢摸清了这片土地的“脉络”。
2018年开始,塘口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这里,越来越多外地青年也来到塘口镇。塘口镇的传统节日活动被年轻人赋予了新时代的含义与表现形式,这份“新潮感”,吸引伍鹭也来到塘口镇,把这里当成了他创作的又一个故乡。
扎根塘口镇后,伍鹭的传统工艺创新之路愈发清晰。十年前在阳江策划艺术节时,伍鹭就开始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如今在塘口镇,这份探索有了更鲜明的在地特色。他在沿用竹、藤等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使用美纹纸彩带做鱼灯。听说开平人曾在河道里养“花手巾”(一种鱼),他便以此为灵感创作特色鱼灯,并在开平世遗活动上展示。他还把传统“泥鸡”做成灯笼,让“老符号”有了“新模样”。不仅如此,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伍鹭除了展出自己的作品外,还抓住机会为群众现场上课,让大家体验手工创作的乐趣。
“希望大家不只看成品,更能体验创作过程。”在伍鹭开设的手工课上,参与者按照传统工艺步骤完成基础制作,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在伍鹭看来,这样的“完整体验”,能让传统工艺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政府支持+青年力量”
共绘文化新图景
伍鹭觉得,塘口镇之所以能够吸引年轻人扎根,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七夕等圩活动’、在地创新节、圩度生活节,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塘口镇政府的扶持,不管是人力上,还是财力上。”伍鹭说,正是这份支持,让他和一群来自广州、深圳的青年能安心留在塘口镇,一起为当地文化发展出谋划策。
对于未来,伍鹭有清晰的小目标:“希望一两年内组建一个手工小组,长期推进鱼灯制作这类项目。”同时,他也提到,来塘口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希望政府能完善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提高文化活动承载力。
从初遇时的旧圩,到如今的创作沃土,伍鹭用一双巧手,让传统工艺在塘口的乡土间焕发新生。而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也正因为有了像他这样的创作者,不断书写着乡村文化发展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