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农业绿”与“生态蓝”协同推进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2025 年 9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积极探索发展高效生态生猪养殖业新路径
“农业绿”与“生态蓝”协同推进

我市现代化高层猪舍。
江门市生物资源科学处理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潭江如一条玉带蜿蜒穿过江门全域,滋养着这片岭南鱼米之乡。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江门肉类年产量约占珠三角的五分之一,生猪养殖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然而,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模式曾让这片土地付出沉重代价——潭江水环境容量有限,养殖污染让母亲河不堪重负。2022年,当潭江牛湾国考断面主要污染物指标突然激增超百分之一百三十时,一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反思在这座城市展开。

    环保部门研究显示,生猪养殖源是潭江流域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全力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整治行动,这场绿色变革不仅关乎生态环境保护,更是一场关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计转型和农村未来发展的全面探索。

    2023年以来,江门市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部署要求,探索发展高效生态生猪养殖业新路径,实现“农业绿”与“生态蓝”协同推进,成为江门推进农业现代化、守护生态底色的有力举措。

    文/图 毕松杰 江农宣

    A  转型之路 从环境压力到发展动力

    浙江省自2013年开始就大力推进畜牧业减量提质,出台落实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行动,以铁腕手段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关停拆除“低小散乱”场(户)40余万户,同时全面提标改造保留养殖场设施,推动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生猪存栏量由2012年末的1300万头降至2017年的450万头,从根本上推动了生猪养殖业高效生态转型升级,有效遏制了养殖污染。

    江门与养殖污染的“斗争”并非始于今日。“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了一轮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生猪由2017年的出栏357万头压减至2018年的存栏100万头和2019年的存栏55万头,有效缓解了流域水环境治理压力,潭江牛湾断面水质逐年提升。2022年,随着猪肉价格周期波动,生猪存栏量出现较大反弹,潭江牛湾断面氨氮、总磷排放量分别激增137.1%、56.5%,水质出现明显转折。反映出简单压减数量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养殖模式。

    有专家估算,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排放量。对江门这个畜牧大市而言,这不仅是环境压力,更是发展方式的拷问。2023年5月,江门出台《生猪养殖场污染排查防治工作方案》,这一次,没有采取简单关停的“一刀切”做法,而是选择了科学施策、分类治理的转型之路。

    市、县(市、区)、镇(街)有关职能部门对全市生猪养殖场逐一摸排,发现大部分生猪养殖场存在用地、用水、污染防治等突出问题。为此,江门按照“控总量、调结构”原则,因地制宜对生猪养殖场采取分类施策、分步治理。对有意愿、有能力整治的养殖场,指导其完善设施,遵循“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对无意愿、无能力的养殖场,则有计划地引导其搬迁或转产。

    在此过程,江门坚持科学施策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先后三次将整治完成期限延后,从2023年11月延后至2024年9月,再延至2024年年底,并结合年前生猪清栏上市的生产习惯,清栏期限放宽至2025年2月底,给予足够的时间清栏退出,避免“一刀切”;对退养户开展转营转产指导,帮助其掌握新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政策的力度与温度并重,既推动了产业转型,又维护了养殖户合法权益,为乡村稳定发展筑牢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生猪养殖污染已得到有效遏制,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逐步得到改善,最近两年水质均保持优良。

    B  创新实践 科技赋能生态养殖

    在恩平市大广食品集团的养殖基地,四台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正无声地工作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实时捕捉着养猪废水的每一个变化。这家现代化养殖企业展示了高效生态养殖的崭新图景。

    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大广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养猪行业20年,是江门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现代化猪舍跟传统猪舍相比,第一个特点就是人员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地底下安装有自动刮粪机,只需要按一个装置,饲料就会自动输送到猪只面前。我们的猪舍现在能够做到更加密集,更加节约土地资源。”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在鹤山市宅梧镇大山深处,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养猪基地——绿湖农庄有限公司正在实践着更令人惊叹的生态养殖模式。这里看不到传统印象中脏乱差的养殖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五层高的新型猪舍。该公司总经理黄祖康自豪地说:“我们先后斥资6亿元,将旧式铁皮猪舍改造和新建为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的高层猪舍,并取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了江门正在走出一条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新路。高层猪舍并非简单的立体养殖,而是从环境保护和猪只生长舒适度出发进行的整体设计。通过集中式排污、分层通风、高空排废气等创新设计,每层猪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实现了高效养殖和分层防疫。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设计实现了养殖污染的源头控制。

    江门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破解养殖业污染难题的关键。2023年,广东首个全市统筹的动物源废弃物处理项目——江门市生物资源科学处理中心建成投产,实现日处理30吨的集中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套系统将全市生猪、家禽等动物尸体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将动物尸体转化为可利用的生物质油,既强化了动物疫病防控,有效防止动物疫病传播,又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

    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实践彰显了江门决策的科学性。不同于简单关停的粗暴做法,江门选择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养殖业的环保水平,既保住了群众的“肉篮子”,又守住了绿水青山。严格的疫病防控与检疫监管体系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2023年以来累计产地检疫生猪超600万头,让消费者真正“吃得放心”。这种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路径,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C 和谐共生

      生态与经济双赢之道

    20多年前,当大沙河水库被确定为饮用水源地时,当地不得不坚决淘汰周边影响水质的541家畜禽养殖场,拆除建筑物面积达69万平方米。一时间,村民们陷入了发展困境,不知前路在何方。

    然而,随着生态治理工作逐步深入,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大沙镇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今,大沙河水库成为当地发展水经济新模式的坚实基础,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大沙镇成功培育了大沙茶、大沙山泉水、大沙丝苗米、大沙山水濑粉、大沙水库鱼等系列优质生态产品,并融入“大沙优品”名录,打造出“茶水共生、多品支撑”的品牌文化。

    大沙镇的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从最初的发展困惑,到如今走上生态宜居、经济繁荣的绿色致富之路,这里的转变是江门全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江门生猪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生猪年出栏量控制在240万头的合理范围内,保留养殖场全部完成粪污深度处理设施升级改造。与此同时,江门还创建了省级及以上生猪标准化示范场54家,推广自动化饲喂、环境监控等智能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彰显现代养殖技术领先优势。

    这场绿色变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政策的力度与温度并重,既推动了产业转型,又维护了养殖户合法权益,为乡村稳定发展筑牢了基础。对退养户开展转营转产指导,帮助其掌握新技能、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绿色转型中共享发展成果。

    展望未来,江门将继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持续深化种养循环,构建粪污全链条管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建设智慧牧场;推动种业振兴,加强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打造全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发展高效生态生猪养殖业,不是选择题,而是江门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答题。这场发展高效生态生猪养殖业的绿色革命正在重塑江门的乡村面貌,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的崭新篇章。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