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平市人民政府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南方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县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促成这场合作的关键纽带,是一位已故“国医大师”的赤诚初心——邓铁涛,作为从开平月山镇走出的中医泰斗,其与新南方集团的深厚渊源,为此次合作埋下了关键伏笔。
连日来,记者深入开平市的中医馆、医院与街头巷尾,聆听市民谈疗效、医生论传承,试图探寻这脉延续百年的中医力量,如何温暖日常,又如何撬动一座城市的健康产业未来。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孔祥民
医脉深植 两位宗师的“根”与当代传承新篇
开平的中医基因,深植于两位标杆人物的百年传奇,并在当代的传承实践中枝繁叶茂。
从月山镇钱岗石蛟村走出的邓铁涛,是广东唯一的“国医大师”。自1937年开启行医执教生涯,他的一生堪称中医近代史的缩影:抗战时期救治病患者,筹建广州中医学院,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完善中医理论体系,87岁高龄临危受命抗击非典创造“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奇迹。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曾五次上书中央为中医发声,1990年联合七位老中医上书保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叫停“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风潮,用毕生推动中医振兴,被尊称为“铁杆中医”。
同是月山镇桥头村委会萃龙村人的潘应世、潘百世兄弟,则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在广州高第街创办了“长春洞”药房,以“积功累德,济人济事”为祖训,凭地道药材与精湛技艺立足岭南。后人潘郁生改良古方研制的川贝枇杷露,让“潘高寿”从小作坊成长为拥有中医药文化、凉茶保密处方“双国遗”的中华老字号。
“两位前辈守住了中医的‘根’与‘魂’,这是开平中医最宝贵的家底。”开平市卫健局相关人员的话,道出了这份传承的分量。如今,这份中医底蕴正通过实体载体延续——邓铁涛故居综合改造项目已完成景观提升概念设计,将新建纪念公园、邓铁涛纪念馆等设施;潘高寿创始人故居修葺方案也已成形,将按“尊重历史”原则恢复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原貌。未来,两处故居将成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让更多人触摸侨乡中医的历史温度。
扎根城乡 基层中医网络成为民生“医”靠
深厚传承,已转化为覆盖开平城乡的便民医疗网络,让中医药正“触手可及”。
上午9时,长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艾烟袅袅。68岁的陈姨趴在治疗床上,中医师正拿着艾条在她腰背部游走,“以前腰腿痛得不敢爬楼梯,跑大医院看病又嫌麻烦,现在来这里扎了几次针灸、敷了中药之后,买菜做饭都利索了。”这家2021年获评“江门市示范性中医馆”的站点,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19人的医护团队中不乏副主任中医师等骨干力量。中医体质辨识系统、颈腰椎牵引床、磁振热治疗仪等设备一应俱全,能提供毫针疗法、火龙灸、穴位贴敷等20多项服务。
“每天接诊20多人,大多是街坊邻居,颈肩腰腿痛、感冒咳嗽这些常见病,用中医适宜技术很快能缓解。”坐诊医生张惠芳说。馆里还和上级医院搭建转诊通道,许多患者是从上级医院转诊下来基层做康复治疗,中医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患者普遍反映康复进度较好。
如此便民的服务点在开平并非个例。目前,开平市14家基层医疗机构均设中医馆,185个村卫生站全部实现中医药服务覆盖,2家中医馆和13间中医阁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并通过验收。更实在的是医保保障——80个中医诊断纳入DIP支付范围,4家中医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让市民看中医“付得起、报得了”。在苍城镇卫生院,刚做完针灸的村民李伯算了笔账:“一次针灸加上中药,医保报销后自己才花几十元,省太多了。”
守正创新 老传统的“现代打开方式”
在开平,中医早已不是“老古董”,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健康新选择”。
“现代中医绝非简单‘复古’,而是‘两条腿走路’。”江门市名中医、开平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向爱民表示。他一边查看患者的CT片,一边解释:“该患者刚做完MRI检查,报告显示其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在诊断时,这些现代设备是‘望闻问切’的延伸,能让医生更精准地找到病灶,但治疗时仍靠中医辨证,比如这个患者属寒湿痹阻,就得用温经通络的方剂配合针灸来进行治疗。”
作为区域中医龙头,开平市中医院正以“两专科一中心”建设为抓手推动创新实践。2024年投入2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脑病科、急诊科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脑病科新增无创呼吸机、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等设备,成立广东省名中医余尚贞工作室,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骨干人才,2024年门诊接诊人次同比增幅达22.3%,住院中药饮片使用量增长20.46%;急诊科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配备针灸针、火罐等设备,2024年开展穴位贴敷14267例、温通刮痧1098例,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达14.46%。
“治未病”服务则让中医从“治病”向“防病”延伸。开平市中医院治未病科组建了由中医专家、康复师、营养师构成的团队,运用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诊仪等设备,为健康人群、亚健康群体及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我们按照‘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原则,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轻度代谢异常等问题,提供中药汤剂、膏方、艾灸等综合方案。”治未病科主任介绍,仅2024年三伏天灸就服务超千人,不少市民定期来做体质调理,“有位糖尿病前期患者坚持调理半年,血糖临界值终于恢复正常。”
服务创新让中医更贴近年轻人生活。开平市中医院推出的中药代煎配送服务,解决了上班族熬药难的问题。“现在不少医院提供代煎药服务,有些还提供快递服务,医生也会开一些中药制剂,让患者拿回家直接用开水冲服即可,另外还有各种代茶饮,效果也很不错。”30岁的上班族林女士说,自己调理气血的丹芍胶囊和中药茶饮,都是在开平市中医院开方配好。据介绍,清音止咳颗粒、银菊连感冒颗粒、清热疏解方等中药制剂、膏方深受市民欢迎。
此外,开平市中医院还新开展了“针搜筋”“竹盐脐灸”“穴位埋线”等3项适宜技术,并编写《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推广,让创新疗法惠及更多群众。
产业与烟火 中医融入侨乡发展肌理
此次与新南方集团的合作,为开平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而在此之前,开平已构建起较完整的产业链,覆盖原料药、药用辅料、医疗器械等领域。
在产业赛道上,目前开平已聚集8家生物医药规上企业,2023年总产值达19.07亿元。罗赛洛(广东)明胶有限公司的药用明胶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40%以上;广东开平金亿胶囊有限公司的空心胶囊质量国内领先,成为国内外知名药企的固定供应商;开平牵牛生化制药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其化学原料药谷胱甘肽已获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两大产业园更成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翠山湖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规划面积232.11公顷(3481.66亩),已进驻6个项目,投资总额约40亿元,污水处理厂二期和燃气热电项目正提供坚实配套;沙塘镇大健康科技产业园引进的广东保厘制药项目已动工,总投资额达6.6亿元。
“我们出台了《开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重点引进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并借助中山-江门产业协作机遇,强化岭南中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开平市科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2024年开平市有21个中医药相关项目获江门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技术改造投入持续加大,“就是要让中医产业既有民生温度,又有发展力度。”
产业之外,中医药文化正通过多样活动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市井烟火。2024年11月,“中医药夜市义诊嘉年华”在开平市人民公园举行,12家医疗机构提供义诊、刮痧、派送养生茶等服务,3800余名群众直接受益。“带孩子玩游戏赢中药茶包,自己体验了铜砭刮痧,还听了健康讲座,感觉很不错。”市民吴女士说。
开平市中医院的义诊“五进”活动更把服务送上门。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举办33场义诊活动,分别走进赤水、大沙等乡镇,深入开平市华艺卫浴实业有限公司、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等厂企,以及碧桂园学校、思始小学等学校。“在工厂,教员工学习颈椎推拿手法,推荐祛湿养生茶饮;到学校,给孩子讲授中医护眼知识,教他们认识中草药等。”义诊团队成员表示。近三年,开平已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超20场次,在10所中小学挂牌“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基地”,让中医药文化在开平青少年心中扎根。
中医与文旅的融合更添开平侨乡特色。大沙镇依托茶产业打造旅游综合体,通过春茶开采仪式、茶学科普研学等活动传播茶养生文化;健之源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的“探索灵芝健康之旅”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参观中了解中药养生;谋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康养基地,将依托天露山、孔雀湖等生态资源,让中医养生与生态旅游深度结合。
从邓铁涛故居的青砖黛瓦到社区中医馆的艾灸烟气,从潘高寿的百年药罐到产业园的现代化生产线,从诊室里的辨证施治到夜市上的养生体验,开平中医药早已不是书本里的老学问,而是融入日常的健康力量。
正如开平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所说:“这次与新南方集团的签约是新起点,我们将继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成为守护市民健康、推动地方发展的最亮‘侨乡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