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傍晚,开平奔达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企业设备部机修组长朱超洪正在一台纺织机旁,顺着操作工描述的异常声音一点点排查故障。不到20分钟,机器恢复正常运转。朱超洪自豪地告诉记者,经过一年的新型学徒制培训,他成功从普通机修工晋升为机修组长。
这是开平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开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提升服务质效为核心,聚焦企事业单位和人才需求,不断优化举措,为人才工作注入新活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创新育人模式
满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先问操作工,再看现象,后想原理,最后动手。”工作时,朱超洪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每天,他都带着小组成员逐一检查设备运行状况,记录下需要重点关注的零件。遇到突发故障,他先跟操作工交流,了解异常发生的前后细节,再逐层推理、动手拆解。这样的习惯,是他在新型学徒制培训中向导师学到的。
培训之前,朱超洪最拿手的只是拆装零件,因此,定位故障时,他往往凭经验“听声音、摸温度”,如果排查不出问题,就只能更换部件。如今,他不仅能带头制订点检计划,还能通过手工修复或镶补,让部分局部磨损的零件恢复使用功能,为公司节约了成本。
“新型学徒制培训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真刀实枪’,告诉我们如何解决日常操作中的问题。”朱超洪回忆道,培训期间,导师总会把车间里最典型的案例当成教材,一边带着学员们处理故障,一边复盘处理故障的思路。这些平时学不到的经验,成了他解决难题的“独门秘籍”。
这种变化并非个案。在推进新型学徒制工作中,开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才、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形成了“企业提需求、院校强教学、部门促监管”三方培养机制,让员工个人能力实现跃升,也进一步充实企业发展后劲。今年以来,奔达、诚瑞丰等企业已通过这一模式成功培育80多名技能人才。很多人和朱超洪一样,在岗位上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有效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拓宽引才渠道
为企业汇聚优质人才
一边是“育才”,一边是“引智”。今年以来,开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系列引才活动超10场次,参与省、江门市外出引才活动超5场次,取得一定成效。
在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60名大学生在今年顺利入职,成为企业发展的“新鲜血液”。“新入职毕业生多来自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与我们企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些新人多数作为储备干部进入关键部门,直接参与电路设计、设备研发、生产流程优化等重要环节。另外,还有15名泰语专业的毕业生,将在接受培训后前往泰国工厂,承担跨国沟通与协作任务。
“围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我们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组织企业参与多场对接招聘。同时,搭建省内外人才供给基地,为外出引才提供支撑。同时,持续开展访企拓岗工作,积极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潜力开发优质高薪岗位。”开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一系列活动的推动下,聚创(江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一名曾在中石油、富士康、亚马逊、蚂蚁金服等企业积累工作近20年的硕士。入职后,他立即着手制定企业的数字化生产管理规划,助力企业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企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博士人才引进上取得突破。
此外,截至今年7月,开平全市已建成博士、博士后工作载体19家,涵盖国家级载体3家、省级载体12家,其中12家扎根乡镇,推动科研服务下沉一线。这些载体累计吸纳40名博士人才进站,产出专利和论文成果逾百项,人才“智力资源”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与乡村发展的红利。
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也在提速。今年1-7月,开平新增认定江门市高层次人才133人,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新认定人才涵盖教育、医疗、建筑、农业、食品制造、新一代信息材料、水暖卫浴等多个产业领域。其中,今年新增认定的海鸿电气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梁庆宁为开平第一位一级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