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打印给时代的情书
造梦师
柿子树下
秋月梨
地下700米处的星辰独白
中国画《金秋》(68x68cm)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下700米处的星辰独白

李斌

    从开平市郊的柏油路拐入山道时,暮色正将远处的中微子实验基地染成青灰色。柏油公路的弧度将城市灯火揉成天边一粒星子,车轮碾过潮湿的沥青,恍惚间竟生出些“近乡情怯”的况味——此“乡”非故里,乃是人类文明在物质深渊中凿出的第七重洞天。

    山体裂开一道狭缝,隧道的幽光如巨兽瞳孔。45分钟盘旋而下,手机信号沉入岩层深处,仪表盘蓝光映着岩壁上凝结的水珠。中微子,宇宙大爆炸的余烬,每秒万亿次穿透地球的隐身客,此刻正在700米深处等待一场盛大的对视。

    穿过三重铅门,潮湿空气骤然凝滞。穹顶探照灯下,直径41米的有机玻璃球悬浮于水池中央,宛如被冻结的液态星空。2万只光电倍增管如金色复眼,在球壁内侧闪烁微芒,科学家们唤它“黄金瞳”——那些曾照亮《南归》里游子归途的渔火,此刻正凝视着比星河更幽暗的未知。“这是人类造的最纯净的‘眼睛’。”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白袍下摆沾着焊锡气息,指尖轻点玻璃球表面,波纹荡开处,我仿佛看见20年前大亚湾的月光正渗入这深井。当年王贻芳院士在此掘开第一抔土时,可曾料到今日这泓碧水中,将豢养着解码宇宙质量之谜的密钥?

    沿着螺旋阶梯攀至观测台,脚下2万吨液体闪烁体正泛着幽蓝微光。这是比超纯水更苛刻的液体——每升需剔除百亿分之一的放射性杂质,透明度堪比雪山融溪。当注入最后一滴时,整个地下空间屏息凝神,如同迎接初生的婴孩。“看那光斑!”同行的研究员突然低呼。探测器深处,某颗来自53公里外的中微子刚完成它与液闪的邂逅。刹那间,八千吨纯净水化作棱镜,将不可见的粒子碰撞谱写成光的诗行。这让我想起《南归》里春姑娘追逐的流萤,只是此刻的微芒,足以撼动人类对物质本源的认知。

    暮色漫进观测窗时,江门中微子实验总工程师马骁妍正在调试防磁线圈。她身后的控制屏上,数据流如瀑布倾泻:“液闪衰减长度已达世界极限,光子探测效率突破30%……”这些数字在岩壁间回荡。忽然理解那些漂泊者的执念——春姑娘为何宁可“倒在路旁被人埋葬”,也不愿停驻?或许因她早看透:所有关于归途的答案,都藏在更远的远方。就像中微子,诞生于恒星垂死时的烈焰,穿越黑洞视界,掠过恐龙时代的蕨叶,最终栖身于这玻璃球中,等待某个文明解读它携带的时空密码。

    头顶6000吨水压沉默如钟,脚下探测器轻轻嗡鸣。忽然想起顾况诗中“乡关殊可望,渐渐入吴音”——科学何尝不是一场逆向的归乡?科学家们掘地700米,是为打捞宇宙诞生时的啼哭;宇宙探寻者追逐中微子,是在寻找物质与灵魂共同的母语。光斑游走间,王贻芳院士题写的“探索未知”四字在实验楼顶忽明忽暗。或许某天,当JUNO揭开中微子质量排序之谜时,会有诗人在此写下新的《南归》:

    “去岁离南去,今岁自北归。手中黄金瞳,盛满星辰泪。”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