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坚守暖箱里的“生命防线”
让养老更有“医”靠
这些信号暗示卵巢在“提前退休”
书写中医护理新答卷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筑起侨乡新生儿健康屏障
坚守暖箱里的“生命防线”

医生为保温箱里的早产儿检查身体。

    凌晨2点,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房内,暖箱的指示灯泛着柔和的蓝光。医护人员俯身查看箱中患儿,指尖轻触透明箱壁——这里是体重只有500克左右的超早产儿、有各类疾病需要住院的小宝宝们的“生命港湾”。

    身为广东省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同为江门地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江门地区新生儿专科联盟牵头单位,这支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用精准技术与细致呵护,让无数危重新生儿从“生死边缘”回到父母怀抱。

    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治愈率超91%、重度窒息发生率从0.21%降至0.07%、年均上转新生儿从数十位减至个位数……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他们以“全链条救治+人文关怀”筑起的侨乡新生儿健康屏障,更是“守护每一个新生”的医者初心在日常里的“落地生根”。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邓雪梅

    科室名片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专科设备齐全,成熟开展早产儿精细化管理、早产儿发育性照护、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无创、常频、高频)、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深静脉置管术、有创动脉监测、脑功能监测、亚低温治疗、换血治疗、成分输血、肠内及肠外营养、新生儿复苏团队协作、新生儿支气管镜、围术期管理等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技术。江门地区首家开展新生儿专科门诊(包括高危早产儿门诊)、新生儿护理专科门诊,为出院后新生儿提供持续的医疗保健护理服务。

    超极限救治 从超早产到重度窒息的“生死突围”

    在新生儿科,“与死神抢时间”是常态。今年,该院接诊了一对刷新全市纪录的双胞胎——23周胎龄、姐姐550克、弟弟560克,这是江门市目前成功救治的胎龄最小、体重最轻的超早产儿双胞胎。

    救治从产前预警便已启动。医院迅速组建由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组成的双救治小组,分娩前将抢救台预热至36.5℃,转运暖箱、呼吸机、脐静脉插管设备全部调试到位。

    孩子出生瞬间,新生儿科用预热无菌薄膜包裹身体,同步完成气管插管与脐静脉置管,2小时内搭建起生命支持体系。

    “超早产儿血容量仅几十毫升,体温波动0.5℃就可能引发肺出血,每一步操作都要精准到毫米、精确到秒。”该院新生儿科主任谢润华介绍,后续通过精细化呼吸机管理(潮气量严格控制在4—6毫升/公斤)、80%湿度的暖箱环境、每日一次集中查房(减少感染风险),双胞胎历时100天,最终顺利出院,“早产儿救治靠的是多学科协作的精密系统。”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新生儿科屡见不鲜。2018年,一名重度窒息新生儿出生时评分0分,无心跳、呼吸。团队立即开展气管插管、胸外按压等复苏措施,5分钟后恢复心跳,10分钟后出现自主呼吸;后续采用亚低温治疗保护大脑,每日定期监测脑电图,出院时孩子发育评分完全正常。

    “今年7月,一名难产导致重度窒息的孩子,同样通过亚低温治疗康复,目前随访情况良好。”谢润华说,多年来,科室通过技术推广与规范培训,推动江门市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从2016年的0.21%降至2024年的0.07%,“每一个百分点的下降,都是无数家庭的希望重燃。”

    专科硬实力 从设备升级到全链条救治体系

    “以前遇到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孩子,只能上转到广州等地治疗,现在我们本地就能治疗。”谢润华指着病房内的一氧化碳吸入仪说。这台2022年引进的设备,能快速降低患儿肺血管压力,为缺氧状态下的孩子争取关键救治时间。

    此前,这类患儿依赖传统呼吸机与大量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周期长达2—3周,死亡率较高;如今,通过一氧化碳吸入治疗,多数患儿一周内即可好转,上转率大幅下降。

    设备升级是科室专科实力提升的缩影。目前,新生儿科设有床位50张,其中重症15张,更配备了“长颈鹿”多功能暖箱——不仅能将温度误差控制在±0.1℃,还可通过升降调节减少患儿转运时的搬动(每一次搬动都可能影响脑血流稳定)。新生儿专用支气管镜设备,能深入直径不足3毫米的气道,清理深部分泌物,治疗气道感染。谢润华介绍:“操作时要像绣花一样轻柔,如今科室医生已能熟练开展这项技术,去年累计完成30余例。”

    更关键的是,新生儿科已构建“预防—救治—康复”全链条体系。针对黄疸未达住院标准的患儿,推出“日间光疗”服务:白天照光6小时,晚上回家,单日费用仅为住院治疗的1/3,既节省费用又减少母婴分离,这项服务还曾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擂台赛十大价值案例奖”。

    近年来,新生儿科年均门诊量超6000人次、出院患儿超2000人次,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治愈率超91%,先天畸形患儿上转率显著下降。

    以前,家长常需带着危重新生儿辗转外地求医;如今,绝大多数新生儿重症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这不仅是科室救治能力的有力证明,更让“少奔波、早治疗”的安心照进每个家庭,为侨乡新生儿撑起健康保护伞。

    人文与传承 让医疗有温度 让技术有传承

    “医生,你看孩子现在能自己扶着站了!”手机里,家长发来一段视频:曾经的超早产儿正笑着抓住围栏,努力撑起身体。这样的反馈,是科室医护人员最珍贵的“勋章”和动力。

    许多家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分享孩子的成长照片,从“暖箱里的小不点”到“会跑会跳的小朋友”,每一张都记录着生命的力量。谢润华说:“有个孩子每年生日都会来医院,家长说‘孩子的生日就是重生日,一定要来感谢救命的医生、护士’。”

    科室的人文关怀,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袋鼠护理”让家长每天有1小时进入病房,抱着孩子肌肤接触。研究表明,这种方式能促进早产儿肠胃发育、减少哭闹。去年,有个早产儿刚开始每次吃奶仅5毫升,坚持一周“袋鼠护理”后,奶量提升至20毫升,家长特别感动。科室还开放“定时探访”,按床号安排家长进入病房,通过轻声说话、轻柔抚摸,让孩子感知亲情陪伴,谢润华表示:“新生儿虽小,但能认出父母的声音和感受到父母的温度,这种情感连接对康复很重要。”

    技术传承同样是科室发展的核心。这支拥有15名医生、40名护士的团队,实行“24小时三班倒+总住院医值守”制度,确保病房随时有医护人员响应;每年选派2—3名年轻医生到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顶尖机构进修,学习早产儿管理、新生儿重症监护等前沿技术;外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杨杰教授(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分会主委)定期坐诊、授课,解决疑难病例。

    “去年有个年轻医生刚从广州进修回来,就独立完成了一例支气管镜下分泌物清理手术。每一个进修回来的年轻医生,都能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看到他们成长,我特别欣慰。”谢润华说,团队还建立了“师徒带教”制度,让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确保技术“传得下、用得上”。

    继续攀高峰 以更高标准守护侨乡新生儿

    “省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市临床重点专科,这只是起点,下一步我们要争创省重点专科。”谢润华详细列出了技术、科研、人才等方面的目标,向专而精的专科实力、成熟的亚专科体系、过硬的科研成果、稳定的人才梯队不断前进。

    亚专科建设的“精细化”是首要突破点。目前,科室已拆分出早产综合管理、新生儿呼吸、感染防控、黄疸诊疗、新生儿疾病筛查5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由1—2名骨干牵头,形成“专人专病”模式。

    早产综合管理亚专科不仅负责超早产儿救治,还跟踪出院后发育情况,联合康复科制定随访计划;新生儿呼吸亚专科专注于肺炎、肺动脉高压等疾病;感染防控亚专科则建立了新生儿感染溯源机制……谢润华介绍,亚专科模式让诊疗更精准,去年患儿平均住院日较前年缩短了1.5天。

    日出又日落,新生儿科病区的暖箱里,又一名早产儿蹬动着小腿——这些曾经微弱的生命之火,正在这里被燃成燎原之火。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