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才35岁,怎么总失眠盗汗?”“月经半年没规律,查了说卵巢年龄像45岁。”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内分泌专科门诊,这样的疑问越来越多。该院妇女保健科主治医师区淑燕介绍,这或许是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早更”。她提醒,别以为更年期是50岁后的“专利”,其实它正悄悄盯上年轻女性。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有的卵巢在“提前下班”
女性的卵巢就像一座“卵子银行”,一生中真正能够成熟排卵的卵子大约只有400—500个,平时“存着”,每个月“取一点”,慢慢用到50岁左右。但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会让“卵子银行”在40岁前就提前“消费”耗尽。
医学上诊断POI有三个硬指标:年龄未满40岁、月经稀发或停经6个月以上、相隔4周的2次血液检查显示促卵泡生成素(FSH)都超过25U/L。
值得警惕的是,当FSH在15—25U/L之间时,就是卵巢发出的“预警信号”,提示我们该给卵巢“续命”了。最新数据显示,40岁前女性POI发病率高达1%—4%,也就是说每100个年轻女性就有1—4人中招,35岁前发病率约为1/250。
“门诊曾有一位25岁的研究生,为了冲刺博士考试,连续半年每天只睡4—5小时,靠咖啡硬撑,三餐不定时,甚至常常因焦虑整夜辗转,最终确诊POI。”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更年期医学保健中心负责人覃钰纯说,这种长期的应激状态,会抑制卵泡发育和排卵,进而引发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POI的症状很会“伪装”,常被当成“压力大”“没休息好”,但这些表现持续3个月以上,一定要警惕,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最明显的症状是“月经紊乱”,如周期忽长忽短(比如有时20天来一次,有时超过40天都没来),经量时多时少,甚至突然“消失”几个月,这些可能就是卵巢功能减退的信号。除了月经紊乱,这些隐形症状也要警惕:莫名潮热盗汗,像身体里装了个忽开忽关的“暖气”;失眠多梦,明明很累却怎么也睡不着;情绪过山车,一点小事就炸毛,或突然郁闷到不行;记忆力下降,刚说的话转头就忘;关节酸痛,全身乏力,爬两层楼就腿软;皮肤“垮脸”,弹性变差、暗沉长纹,化妆都盖不住。
改变加速卵巢衰老的行为
卵巢早衰的原因很复杂,有些是无法控制的,比如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疾病)、自身免疫问题,或者化疗、卵巢手术等医源性损伤。
但更多时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悄悄伤害卵巢,比如晚上11点后还不睡觉,睡眠不足会直接打乱内分泌节律,影响卵巢激素分泌;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跳舞等)能改善卵巢血液循环,但马拉松、过量HIIT等高强度运动反而会让身体进入“应激模式”,抑制生殖功能;过度节食会让身体开启“节能模式”,首先削减的就是卵巢功能所需的“能量预算”;长期精神紧张就像给卵巢上了“紧箍咒”,影响卵泡发育成熟;有些指甲油、染发剂、油漆中的劣质化学物质,可能干扰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覃钰纯表示,虽然POI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科学预防能有效延缓卵巢衰老。运动方面,每周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瑜伽或游泳,能改善卵巢血流。要避免每天高强度运动,给身体留足修复时间;营养方面,每天保证1000mg钙和400IU维生素D摄入,牛奶、深绿色蔬菜、坚果都是好选择。增加抗氧化食物,蓝莓、葡萄、深绿色蔬菜等富含的花青素能帮卵巢“抗衰老”。远离高糖高油高脂饮食,它们会引发代谢问题,从而伤害卵巢细胞;情绪方面,每天抽10分钟晒太阳、冥想或深呼吸,不仅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还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对卵巢的伤害。
覃钰纯提醒,卵巢经不起“白+黑”“996”加班的折腾,偶尔“躺平”反而是在“养卵”。如果确诊POI,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激素替代治疗(HRT)、生育规划、健康监测、心理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