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的严峻考验,开平市持续开展以防蚊灭蚊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行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有令必行、闻令即动,全面落实“十项要求”,以最快速度、最严措施、最实作风全力筑牢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坚实屏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 刘嘉猷 张华炽
通讯员 卢星君 孔祥民
筑牢守护健康“红色防线”
连日来,开平市组织动员近4万人次党员志愿力量下沉一线,以强有力的组织凝聚力筑牢守护群众健康的“红色防线”。
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每天组织近900名党员干部下沉村(社区),根据属地实际和防控需要,动员党员就近就便参与防控工作,迅速把严密组织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
各镇(街)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主动扛起属地防控工作的重要责任,衔接下沉志愿力量,抓好末端落实,统筹辖区资源力量,将防控责任细化到每个支部、每个网格。
开平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发出相关通知,引导和鼓励各村(社区)将防控行为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建立蚊媒传染病防控积分奖励机制、红黑榜等,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
医院、学校、商圈等针对场所人群密集的特点,加大消杀频次和力度,认真做好基础预防、动态监测等工作,快速降低蚊媒密度。开平市教育局发布“小手牵大手,预防基孔肯雅热”倡议书,学生化身“防控宣传员”向家长讲解相关知识。
小区物业党组织带头发动志愿者和住户齐动手,清理小区卫生死角。开平全市91个物业管理小区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开展地毯式蚊虫孳生地清理,清理卫生死角、积水点等蚊虫孳生地1049处。
新兴领域党组织引导所属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捐献蚊香、电热蚊香液、劳保棉纱手套等物资,在“保稳定、保生产”的同时,组织党员就近就便参与防控工作,凝聚多元共治合力。
全力织密联防联控网络
开平全市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下沉基层,创新实施亮身份、问信息、查隐患、帮清杀、宣知识“入户五步工作法”,以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筑牢防控屏障。
连日来,开平市聚焦重点区域开展环境清洁,累计清理蚊虫孳生地2029处、积水点2526处、垃圾115.96吨,消杀面积达35.78平方公里,从源头上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链条。组织“扫楼清户”敲门行动,仅在9月21日,开平全市党员干部就深入走访群众近1.2万户,排查冷巷3900条、闲置屋1.7万栋,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引入无人机技术,开展空中巡查与消杀工作,着力提高巡查覆盖面及消杀效率,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灭蚊作战体系”。
开平市卫健系统通过全域覆盖宣传、社会共治聚力等举措,并结合“七天七招”全民行动,全方位筑牢群众健康防线。所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屏24小时滚动播放防控标语及科普短视频,让群众“就诊即学、驻足即知”。印发5000份“七天七招”工作法海报,在医疗机构各区域全覆盖张贴,并悬挂特色横幅,推动防控知识入脑入心。联合相关部门举办2期专业培训班,覆盖基层防控骨干600余人次,提升消杀队伍专业能力。开平市疾控中心联合社会力量发放驱蚊液、蚊香等物资16万余件,并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配送服务。
水口镇结合“百千万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镇村联动开展大规模“清积水、清垃圾、清杂物”行动,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党员干部开展“敲门行动”,向群众讲解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帮助排查隐蔽积水点,手把手教村民翻盆倒罐清积水,引导群众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参与”。截至9月21日,全镇累计投入防控人员超1万人(次),上级支援约1500人(次),带动12万名群众形成群防群控局面。全镇共排查整治老旧闲置屋562间、冷巷251条,清理卫生死角和蚊媒孳生地7529处、积水点10005个,清运垃圾约124.13吨,发放宣传资料6万多份,张贴横幅海报逾3000处,营造全民参与的防控氛围。与此同时,探索创新灭蚊路径,构建“空中+地面”的立体消杀体系。对于无人居住的老旧农房,采用纸皮封闭窗户进行消杀;有人常住的房屋则免费安装纱窗,实现经济实用与防蚊实效兼顾。截至9月21日,已对55间闲置老旧农房的122个窗户完成改造。调动大型无人机对泮南村委会大榄村及周边闲置屋地、低矮山丘、绿化带等重点区域喷洒药剂。数据显示,泮南村的蚊虫布雷图指数(BI值)已从3.75降至1.67,达到预期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