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晨跑,响亮的口号声与整齐的脚步声交织;午后,悠扬的合唱声从音乐教室潺潺流出,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徜徉。这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已成为三埠街道这所有着深厚积淀的学校每日最寻常却又最动人的画面。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叠加的背景下,面对有限的物理空间与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三埠街道西郊小学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这背后,正是其长期坚持的“文体并举,以美育人”战略所迸发的强劲动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双翼”赋能 擦亮成长底色
“若论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田径与合唱艺术当仁不让,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西郊小学校长冯小雁表示。学校将这两大特色深度融入办学血脉,其核心远不止于技能培养,更在于将文体活动与德育目标无缝衔接,让拼搏精神与团队意识沉淀为学生成长的厚重底色。
在西郊小学,田径场不仅是强健体魄的跑道,更是锤炼意志品格的熔炉。通过组建校级梯队坚持常态化科学训练、举办全员参与的校级运动会等,学校成功点燃学生的拼搏热情与集体荣誉感。“我们期望孩子们在汗水中领悟坚持的意义,在规则下理解公平竞争的内涵,在冲刺的瞬间体验超越自我的快乐。”冯小雁解释道。
与此同时,合唱成为培养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的优雅载体。学校系统地将合唱课程纳入课后服务体系,并坚持举办年度校园合唱节,让美妙的歌声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追求和声之美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配合与包容,深刻理解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审美素养与合作精神得以悄然生长。”冯小雁表示。田径之“动”与合唱之“静”相得益彰,共同托举起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既传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又为孩子们的未来注入了多元的活力与潜能,铸就了西郊小学独特的办学品牌。
学科联动
“让课堂活起来”
特色项目是亮点,而坚实的教育体系才是支撑学校持续发展的脊梁。近年来,西郊小学紧密围绕开平市“让开平教育强起来”系列工程,积极构建“党建+教育”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特别在“让课堂活起来”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我们大力推动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冯小雁说。学校以主题式项目学习为主要抓手,将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例如,在一个围绕“探寻家乡开平”设计的项目中,学生们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进行采访记录和报告撰写,利用历史知识梳理碉楼与侨乡文化脉络,通过美术技能绘制风土人情画卷,甚至借用音乐旋律创作展现乡土情怀的短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关键的是培养了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的“活”力,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深层滋养。西郊小学坚持“环境育人、活动润心、精神引领”三位一体,精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学校着力营造“有温度的环境”,让班级文化角、校园之星风采栏、走廊名言警句等每一处细节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常态化举办的数学文化节、书香读书节、爱心义卖等“有活力的活动”,则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广阔平台。学校将“诚信、责任、勤奋、励志”的校训精神细化落实到日常管理点滴,形成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我心目中理想的西郊学子,应具备‘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肩上有责’的独特气质。”冯小雁描绘了这样一幅育人蓝图。
“双减”政策无疑是检验学校育人智慧的一块试金石。西郊小学的课后服务秉持“家长放心、学生受益”的原则,构建了“基础托管+特色拓展”的双轨模式。基础服务聚焦“减负提质”,由教师指导学生高效完成作业,进行精准辅导答疑,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课后负担。特色拓展则着眼于“全面发展”,开设了涵盖趣味阅读、英语沙龙、体育竞技、合唱艺术等多元兴趣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两项服务无缝衔接,不仅解决了家长‘三点半难题’,更实现了课后服务从简单‘看护’向全面‘育人’的本质升华,成为激发潜能、赋能成长的新阵地。”冯小雁总结道。
作为一所典型的城区学校,“生源多、场地小”是西郊小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但有限的物理空间并未限制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学校通过“科学规划、错峰利用、资源盘活”三大策略,施展出“立体育人”的智慧。对操场、走廊、功能室等进行精细化、多功能化设计,实行分年级、分时段错峰使用制度,确保各项活动安全有序。在教学质量提升上,向内挖掘教师潜能,强化集体备课与教研,并积极借助外部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让有限的空间承载起无限的教育可能,打造出高效的“立体课堂”。
凝聚合力
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坚实的心灵基石。西郊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构建起“预防——支持——干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普及心理调适知识。以“五育润心,阳光成长”为主题,开展系列心理赋能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设立温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兼职心理教师提供专业辅导。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预警机制,要求所有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介入,并与家庭、专业机构形成联动,共同守护学生的阳光心态。
现代教育是开放的系统,家校协同至关重要。西郊小学致力于打破家校壁垒,创新沟通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家长会从传统的“老师讲、家长听”转变为“双向互动、共商共研”的研讨会,围绕亲子沟通、习惯培养等现实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日常利用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家校共育小贴士”,分享科学教育理念。线下则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共读会”“家庭劳动体验”等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教育过程。“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家校同心’,让教育理念同频共振,形成1+1>2的育人效果。”冯小雁表示。
面对生源基础的差异,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从课程、教学、评价三方面着力。教学中强调“精准关注”,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洞察学情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建立“精准培优辅差”机制,由教师定点联系部分学生进行跟踪指导。评价体系则突出多元化,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看重进步幅度、特长发展与实践能力,设立“进步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等多种奖项,旨在让每个孩子都能被发现、被赏识,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应具备“四有”特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打造这样一支卓越团队,学校构建了“分层培养、多元赋能”的教师发展体系。基础层面依托常态化教研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提升层面借助名师工作室和高端培训项目;激励层面则鼓励教师参与竞赛、展示成果。“我们结合‘让老师动起来’工程,通过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搭建成长平台、营造协作温暖的氛围,充分激发团队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冯小雁说。
冯小雁展望西郊小学的未来发展图景,聚焦“提质、特色、赋能”,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智慧校园水平;持续擦亮田径与合唱特色品牌;构建更加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