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辉煌时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由江门教育工作者书写的动人故事,正是民族团结篇章中的精彩一页。山海相隔,两种场景,同一使命。多年来,江门以教育为基,以温情为石,在粤新两地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民族团结之桥。
文/陈慕欢 图/受访者提供
A 远赴新疆:“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去新疆支教!”这个从求学时期就埋藏在江海区江南小学教师梁莉心中的梦想,在2018年8月24日成为现实。她踏上飞往喀什的航班,作为国家首批援疆教师的一员,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涯。
梁莉被分配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这所学校是纯维吾尔族学生的双语教育示范校,其任教的六(1)班正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过的班级。“我倍感荣幸,同时也觉得责任重大。”梁莉说。
然而,现实的挑战接踵而至。第一个月,她深深地体会到了对9岁女儿的思念、对年迈父母的牵挂,以及时差、气候、饮食和水土不服带来的不适。“可当我看到几十张求知若渴的脸庞,我叩问初心:‘援疆不正是自己多年的梦想吗?这些困难难道不能克服吗?他们不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吗?’”
面对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普通话不流利的状况,梁莉开始“因地制宜”地改革教学方法:她请原单位寄来各类语文资料、奖状和小印章,实施分级奖励机制;她从一笔一画教写字,到一课一课带朗读;她还创设“白鹇社”诗词社团,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此外,她发起粤喀两地学生书信交流活动,让江门与新疆的孩子在分享端午习俗的字里行间,埋下友谊的种子。
“老师,我能喊你妈妈吗?”学生古丽米热怯生生地问道。这个大眼睛高鼻梁的女孩,总爱在下课后拉着梁莉讲述广东的风土人情。“妈妈,我会努力!您来了以后,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古丽米热说。周末,梁莉受邀到古丽米热家做客,女孩的母亲端出馕、核桃和热茶,用夹杂着维语的普通话关心孩子的学习。那一刻,梁莉和家长一起包着饺子,孩子们跳起欢快的新疆舞,两种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温暖交融。
12月的南疆,寒意渐浓,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却温暖如春。“老师,吃核桃!”“老师,吃红枣!”学生们常常将自家产的水果塞到她的手中。梁莉感慨:“孩子们一个灿烂的笑容、一个温暖的拥抱,便足以驱散寒冬。”在她看来,这段援疆岁月虽短暂,却极大地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与深度,真正“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与此同时,另一种形式的“援疆”也在进行。2024年6月,江门市技师学院烹饪主教练、广东省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区溢培,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五团,开展粤菜技艺授课。他坦言,最大的挑战在于饮食文化的差异:“粤菜讲究‘清鲜本味’,而新疆学员则习惯浓郁的口感。”他的解决之道是“守技法之魂,融本地之韵”——用新疆本地食材作为“翻译”,让学员在熟悉的风味中理解粤菜的精髓。
他将经典粤菜“菠萝咕噜肉”创新改良为“蜜瓜咕噜肉”,以新疆哈密瓜替代菠萝,既保留了粤菜“外酥内滑”的技法精髓,又契合了本地的口味偏好。更让他感动的是学员李红的创新之举:她将自家晾晒的若羌灰枣融入广式点心,并尝试把馕坑发酵手法用于面点制作。“看,广东的手艺和我们的红枣多配!”李红自豪的话语,让他深切体会到“美食无疆界”的温暖力量。
区溢培认为,“粤菜师傅”援疆行动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对话的桥梁。“当新疆的羊肉、番茄、核桃遇上粤菜技法,两种饮食文化在舌尖碰撞互鉴,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区溢培说。
B 师者匠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005年,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受党和国家重托,迎来了首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开启了粤新学子同窗共读、团结互助的新篇章。近二十载春秋流转,这份跨越山海的师生情缘,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荣誉是这份事业的最佳见证:2009年,该校获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4年,严红丽老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9年,该校再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些沉甸甸荣誉的背后,是每一位新疆高中班教师用匠心守护初心的动人故事。
作为学校“严、爱、细、勤”管理原则的核心,“爱”字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中。自2008年学校首创新疆高中班“导师制”以来,每位新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第二父母”。导师对学生除了学业辅导外,还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让新疆学生在远离家乡的求学路上多了一份坚实的依靠。“周末和逢年过节,我们都是和新疆孩子们一起度过的。”培英高中新疆部副主任黄艳芬笑着说。
“学生刚来时严重的想家情绪和学业落差,是最大的挑战。”新疆高中班班主任余佳坦言。她提起那个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的女孩:“刚到校的那段时间,她想家想得厉害,晚上常常躲在被子里哭,白天上课没精神,成绩一落千丈。”
面对这个情况,余佳没有选择批评说教,而是先找她聊家常,一起外出散心、吃美食,并让她和家人视频电话。同时,坚持每晚自习抽出20分钟时间陪女孩唠家常。
就这样过了大概两周,转变发生了。“有一天她突然跑到办公室,高兴地跟我说:‘老师,我特别感谢您,我觉得我现在全好了!’”余佳回忆道,“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和刚来时完全不一样,眼里有光了。”
每年暑假,培英高中的老师、校医还会陪着学生们奔赴千里之外的家乡。“当我们走进新疆学生的家,家长们紧握我们的手连声道谢时,你会觉得,你不仅是一名老师,更是他们在远方的一个亲人。”余佳动情地说。
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培英高中率先实行的“混班学习、混合住宿、共同用餐”的“两混一共”模式成效显著。比如余佳采用“结对子”的方式,让新疆生和本地生自愿结成学习伙伴;一起过生日、过小年,组织联欢会。“现在下课,本地生和新疆生都自然地聚在一起聊天、玩耍。看到他们能成为真心朋友,这就是成功的做法。”
这份温暖也在家校之间深情传递。班主任们通过微信,随时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家长们分享孩子们在校的点滴。而新疆家长们的回馈同样暖心:有的为全班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新疆特色零食,有的则在高考前夕亲手编织了写有“高考加油”的钥匙扣。
美术老师林雁翔已担任了17年导师,是无数新疆孩子心中的“广东妈妈”。她发挥专业特长,为每个新疆孩子画一幅简笔肖像,写一段鼓励的话,作为特别的见面礼;毕业时,再送上一本记录三年成长点滴的精美相册。节假日,她带着学生去绿道骑车、摘草莓、喝早茶,体验岭南文化。一次农历三月三,她在家准备好艾糍和拉面材料,组织了一场“南北饮食文化大碰撞”。“老师们教他们做艾糍,他们教我们做新疆拉面。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深度交流了两地文化。”林雁翔说。
“当孩子们考上理想的大学,还记得老师们的教导,给我们送来问候和祝福,这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林雁翔的话,道出了所有新疆高中班老师共同的心声。
C 学子心声:“我在这里很好”
在培英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次课堂讨论、每一场文化体验、每一份师生情谊中的生动实践。该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广东省博物馆、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帕孜来提、“最美南粤少年”阿卜杜热合曼等先进典型,更培养了像陆军中校军医对山这样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优秀人才。
“我来自新疆喀什,初中的时候老师就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争取上新疆高中班,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该校高二(17)班穆海麦提艾力·托合提说,“表哥放暑假回来,也会兴奋地跟我说在内地上高中的乐事和见闻,这让我心生向往。”真正来到培英高中后,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友好让他“几乎没有太多离愁别绪”。每次给家人打电话,他都会高兴地说:“我在这里很好,你们不要担心。”
学习上,两地教学差异是新疆学子需要跨越的另一道坎。“这里的节奏的确比在新疆的时候要快。”穆海麦提艾力·托合提坦言,“我们是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英语水平跟内地的高中生差了一大截。”幸好,在老师一对一细心指导和同学课后帮助下,他很快跟上进度。
在文化融合中,学生们既发现差异,更珍视共通之处。“新疆人喜辣、比较重口味,而侨乡人口味偏清淡。”该校高二(22)班的古丽米热·阿布都力艾皮子比较道,“新疆人性情粗犷,而侨乡人内秀文雅,但共通的是热情好客。”她的导师石沛老师逢年过节都会带来应节食品,“比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陪着我过节,非常暖心。”
气候成为新疆学子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新疆的气候比较干热且四季分明,而江门的气候恰恰相反,比较湿热。老师和同学给我带来了‘温暖牌’广东凉茶,让我缓解了上火后的身体不适。”古丽米热·阿布都力艾皮子很感动。
课余生活同样丰富多彩。穆海麦提艾力·托合提说:“每周五放学我都会和同学们打篮球,每周六晚全体新疆生一起看电影。”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更让他们深入了解侨乡文化,“去梁启超故居、冯如故居、小鸟天堂、陈皮村等。路上,江门的市民都很热情,会过来打招呼,还会跟我们聊天。”
在这片温暖的土壤上,个人的梦想也悄然生根发芽。“在培英高中的学习生活,让我了解了侨乡文化、开阔了眼界、更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穆海麦提艾力·托合提坚定地说,“我的目标是考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后回到家乡植树造林。”而古丽米热·阿布都力艾皮子说:“我梦想着以后能当一名教师,为祖国效力。”
D 未来可期:梦想在侨乡开花
办学二十载,培英高中新疆班已成功培养2000多名毕业生,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高考成绩尤为斐然,本科上线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重点本科率多年保持在70%以上,多名学子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学府录取。曾在2012年至2015年间连续4年培养出民语类文理科高考状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梦想正在绽放。
2025届毕业生帕热扎提·依力玛机现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科试验班,她在分享心得时说:“在培英高中的三年,我收获了珍贵的成长。从依赖他人安排到学会平衡学习与生活,能从容规划时间,既高效刷题,也不忘和室友分享心事。”她深情回忆道:“宿管阿姨添的厚被、食堂的家乡菜、老师利用午休的单独辅导,都让我们能专注学业,一步步靠近梦想。”
同样在2025年毕业的王勇康以优异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他感慨道,高中三年是人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他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这些梦想的桥梁不仅连接着现在与未来,更连接着广东与新疆。直到如今,梁莉仍与新疆学生保持联系。学生排孜莱姆告诉她:“梁老师,我们全班都好想你!”梁莉温暖地回应:“还记得大冬天的晚上,带你们扫雪、排练节目,你们给我带桃花、杏花、桃子、杏子、桑葚,我给你们发衣服,带月饼……好多好多,我都记得!老师在广东等着你们,会一直守候你们,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新疆高中班,来广东看看。”
这些绽放的梦想,正是教育援疆最动人的成果。它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每一颗来自远方的种子,只要被用心浇灌,都必将在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灿烂芳华。
采访手记
看见种子开花的力量
江门老师与新疆学生之间情感的“双向奔赴”最打动人。老师们在付出关爱的同时,也被孩子们纯真的回应深深温暖。当古丽米热·阿布都力艾皮子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当穆海麦提艾力·托合提决心学成返乡植树造林,我仿佛看到一颗颗种子,在异乡的土壤中静静开花。
在侨乡江门,我目睹了“家”的含义如何被悄然拓宽。余佳老师被新疆学生家长紧握双手,林雁翔老师为新疆孩子量身定制的独特见面礼——“远方亲人”这一声呼唤,承载的是超越血缘的牵挂。
凉茶与馕饼的味道交融,两地孩子在书信往来中笑语共鸣。当教育能够以心暖心,每一粒远行的种子,便都有了开花的理由。